摘要: 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有”的多重含义进行了重要的总结。首先,从范畴学说和生存论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有”在生存论/存在论上的丰富含义超出了范畴学说的框架。其次,与之相关,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对Being(是/有)的系词理解遮蔽了其最本源和丰富的含义。对“本体(ousia)”问题的理解不能只有“是”之唯一维度,Being的其他含义甚至“有”之多重含义都是不容忽视而且值得推进的理解进路。最后,作为系词的“是”在汉语中出现时间较晚,而“有”在中国思想和文化语境中实则具有Being在西语中具有的地位,但其间又具有诸多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翻译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但却蕴含了两种不同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V1] | 2025-01-19 14:54:25 | PSSXiv:202501.01996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