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物能性到感受性: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新论一一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国际传播研究的展开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形成了“实力说”“媒介形象说”“评价说”和“身份认同说”等观点,大体对应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源、信号和信宿。这些观点为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研究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如果将这些观点看作一个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往理解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桥梁”。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新媒体系统中,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国家形象既不能等同于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完全是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形象,更不单纯是公众的评价或认知,而是一种感受性关系。这不仅涉及从大众传播的物能性范式向智能传播的感受性范式的转换,而且由此可以发现关于国家形象的新特性:生成性、创生性、涌现性和相互性。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有助于深刻认识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国家形象,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 教育实践及其培养路径:实践哲学的视角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生成的过程,既指向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生成,也指向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建构,根本的是指向人的生命生成,这是教育生成人的立足点;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人的意识的生成,以面向“实事本身”为实践基础,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来思考实践问题,为教育生成人的实践机制提出了生活实践图景和发展路径。生成性教育实践的培养路径在于回到教育本身,意味着要回到人本身。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以创造性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启迪智慧,培育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人的存在的优先性来建构基于主体间性关系的交往实践,培养合作、分享的公共意识和交往实践能力;形成以意义生成为指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思想培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整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