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史资政、育人和鉴今功能的把握,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历史认知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评价,也是党的历史自信的逻辑起点、重要构成与不竭动力。立足历史认知审视党的历史自信可以发现:人民利益实现效度的考验、认知主体结构与认知体系复杂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党的历史认知形成,并间接挑战党的历史自信的确立。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廉洁政府建设孕育生发自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在当前的廉洁政府建设过程中,需要厘清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提高治理腐败的能力与成效,将理论设计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着力解决体制结构、行政规范、队伍素养、法治氛围等方面存在的现实梗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廉洁政府建设的实践进路应以系统思维进行综合考量:一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二是建设新时代法治政府;三是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四是建设数字化政府,创新权力监督手段;五是坚决治庸问责,整治“为官不为”乱象;六是坚持守正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七是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形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时代凝炼和理论升华,是新时代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导向,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依托,更是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发展的重要论述系统完整、思维严密,是教育家精神逻辑表达的最新阐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价值表达和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多元统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具有铸魂育人、铸魂强师的使命诉求,是党的价值构筑能力、推进教育事业价值层次提升和实现教育强国价值目标的合力形态呈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2
摘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多次就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着民族的未来,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重要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承和借鉴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作为重要使命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论述的核心要义,这一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教研制度是我国特色学校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语境下探讨教研体系的完善之道具有鲜明时代价值。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是教师教研意义体验弱化或教师理解教研意义时出现价值方向偏斜和维度窄化的现象, 它容易导致教师置身事外的游离式教研、固守舒适圈的窄维度教研、制度角色下的功利性教研、自我中心式的沉默型教研。教研制度的运行逻辑、教研主体的素养欠缺、教研情境的支持不足共同生成了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消解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需要变革教研管理的制度逻辑、提升教师内在素养、优化教师教研情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4
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培育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缺少对时代新人生成逻辑的科学认识,新人之“新”则易被简化为时空场域、主体构成或奋斗目标之新,而新人之“育”则动辄导向至知识品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拾遗补阙。正如马克思不再对“人的本质”下任何抽象定义,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新人生成演进的历时检视与反思批判中科学阐发出“共产主义新人”认识论,本文旨在论证: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也应被认知为一种永恒的运动,蕴含自为存在的理性,其彰显着当前历史阶段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程度,也需要在具体历史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真理性。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两队一室”运行机制是基层派出所职能职责重新定位后所塑造的一种新型警务治理模式,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依托制度革新、技术支持以及组织架构调适,切实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从运作机理来看,“两队一室”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助力基层派出所集约高效运转,具体通过架构重组、资源集聚、决策优化以及流程再造,提升派出所警务运行质效,推动警务现代化设。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毛泽东科技安全观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历史上近代中国因科技落后屡遭欺辱,现实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安全观。核心要义涵盖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防尖端科技的关键作用、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新时代我国在应对科技安全挑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自主创新的使命担当以及系统辩证的思维方法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坚持的初心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人民服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共同发展,推动为人民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的有机统一,不断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村居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基本环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村居环境的善治是通过一件件“微事情”的妥善处理实现的。基于苏州市J镇S村村居环境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村居环境治理具有“配合式治理”的特征。利益攸关者,其中特别是普通村民参与治理的自主性不足。因此,村居环境治理成功的密码在于激发利益攸关者的内生动动力,实现村居环境治理由“整治”向“自治”转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摘要: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坚持的初心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结合新的实际有了新发展,人民共同享有更多发展成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扩大,人民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为人民服务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事业向前推进,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摘 要:民心政治是新时代党对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产物,是党的重要政治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习近平围绕民心政治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生成渊源清晰、内容博大精深、价值意蕴重大的思想体系。从生成渊源看,这一重要论述既继承了群众史观的理论精髓,又吸收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心思想,还汲取了中国共产党人获得民心和守护民心的历史经验。从内容体系上看,这一重要论述糅合了民心基础论、民心规律论、民心价值论、民心政治论和民心实践论等思想精髓,形成了具有结构严密的思想体系。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同时,又为党的各项实践工作明确了价值遵循和目标追求,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重要时代价值。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4-12-30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特定的动力源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动力要素包括历史成就感染力、独特优势内驱力、理想信念引领力、实践发展支撑力、宣传教育塑造力和社会环境净化力等。其中,历史成就感染力与独特优势内驱力属于本源性动力,理想信念引领力与实践发展支撑力属于导向性动力,宣传教育塑造力与社会环境净化力属于保障性动力。这六种动力要素、三维动力关系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坚实条件与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开辟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篇。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着严密的生成逻辑、系统的核心要义、深厚的价值蕴含。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的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时代启迪与积极主动适应国情世情变化的现实需要,共同构成了其生成逻辑;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七个聚焦”重点领域与“六个坚持”原则,共同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完善与拓展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宝库、强化与增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力量、提供与彰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共同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9
摘要: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历史基因、鲜明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生成逻辑,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这一重要论述分析了青年的群体特征,明确了青年的价值地位,指引了青年的道路选择,构建了青年的价值形象,强调了服务青年的方法路径。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要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练就过硬本领,强化责任担当,这既是确保新时代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欧盟平台“守门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并呈现出普及的趋向。我国当前是否应引入这一制度在学界尚存争议,规范制定层面也跨曙未定,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守门人”制度作为平行于反垄断法的新经济规制即行业规制,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运行机理。该制度生成逻辑的起点是核心平台服务市场缺乏可竞争性且反垄断法对此无法有效规制。该制度的运行机理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标准规则化和实质判断形式化;二是立法目标、义务范围与反垄断法存在交叉;三是价值追求由效率向公平转变。从生成逻辑看,我国引入该制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存疑,包括核心平台服务市场是否缺乏可竞争性,我国反垄断法是否无法有效解决平台竞争失灵问题。从运行机理看,我国引入该制度的合理性同样存疑。“守门人”制度所代表的政府更强干预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不吻合;从效率向公平转向的价值追求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不吻合;立法目标与义务范围和反垄断法的交叉与二者平行适用的定位不吻合;规则化、形式化的确定性追求与制度内在的预测性、不确定性特征不吻合。因此,对于我国当前是否引入“守门人”制度以治理平台垄断问题,应保持审慎谦抑的态度,不宜贸然“进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的文化安全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文化安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虚无主义、西方分裂思想、低俗化价值观给边疆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威胁。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应对文化安全的重要一环,文化润疆从人民、民族、国家三个维度分别具有深厚的人本价值、鲜明的民族价值、独特的社会治理价值。在文化润疆工作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走对路”,树牢正确历史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走远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才能“走好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其理论渊源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的基本原理,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作风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要推动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贯通,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常”“长”并举,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活的实践逻辑。从历史演进历程来探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的机理机制。探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处的历史方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全方位破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以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农业数字化发展为引擎,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农村绿色发展为底色,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着力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强国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