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实践视域下政策性移民的建构一一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国家一社会”为分析框架,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从空间实践视域关注政策性移民生活空间边界建构的内在机理和制度逻辑。政策性移民生活空间的建构依照“政府一移民”双向实践路径,通过建构和反身建构的实践形式来感受空间,双方由此调整实践策略,形塑移民空间的结构特征。基于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活空间的建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支配权、控制权,通过空间整合、空间支配、空间调整的形式,不仅决定了移民生活空间的策略性选择,而且对移民日常生活的常规要素进行必要指引。身为实践主体的移民虽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在持久稳定的行为倾向系统的前提下,依据过往实践活动的结构性指引,以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和惯习的方式开展实践行为,自下而上地形塑移民生活空间的边界。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研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能够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活空间的建构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 中国城市“三生”空间高质量建设目标内涵解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生产空间的双重性要求集约高效目标下既要高效“利用空间”,又要高效“制造空间”;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主要体现在安全有序、环境友好、公平共享、生活便捷、文明健康等五个方面,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把握好品质生活与公平共享、基础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扬、阶段性建设与长期性建设的关系;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应以充分的森林绿植覆盖为基础,以水资源及水生态安全为前提,山水一体、相互依存,增强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能力。

  • 人工智能时代的日常生活图景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并且将在更大程度上颠覆人们关于日常生活主体、日常活动、日常生活空间的传统认知,日常生活的图景也将再次被刷新。人工智能通过改变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存在样态,使日常生活景观、日常生活意义都随之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时代的日常活动日渐表现为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的互动,从与人的身体分离发展为与人的空间分离,它的进行以个人信息的交付为条件。日常生活空间的边界日趋模糊,日常生活空间的领域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