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助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共赢。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能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同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碳生产率,并且其正向效应会溢出到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提高碳生产率的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提高碳生产率,而绿色税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重视引导数字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不断健全数字经济与绿色税收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论文将收入水平、产业转移和碳生产率纳入统一框架体系,探讨2001—2019年全国30个省份收入水平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及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收入水平和碳生产率的区域差距总体有所减缓,但依然较大;缩小“高—低”收入组间和“高—低”碳生产率组间差距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2)提升“高收入”和碳生产率“高效区”的收入,能促进碳生产率提高,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提升“低收入”和碳生产率“低效区”的收入,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有利于促进产业迁入,但迁入产业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反而抑制了碳生产率提高。(3)收入差距缩小产生的技术创新效应,对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推动了整体区域碳生产率的平衡发展。总之,加大“低收入”区收入水平,引导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碳生产率“低效区”转移是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偏向性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碳生产率的重要动能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总体上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整体已发生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资本一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节约能源,劳动一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消耗能源;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偏向不同要素的技术进步效果差异明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向性技术进步能够间接提升城市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出对资源型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强的特征;此外,偏向性技术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反而会被削弱。研究结论为如何通过偏向性技术进步实现碳中和与稳增长的目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碳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中介效用模型、空间面板模型、门槛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2)研发强度和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传导机制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3)数字经济促进碳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消费结构水平的不同而存在门槛效应,两者间的关系会随着消费结构水平高低变动而发生变化。研究结论可为精准评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生产潜力、统筹制定差异化的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2012—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表现出稳步提升态势,其中2012—2020年“分布沿中值集中”,2021—2022年“发展向两端扩散”,右拖尾趋势比左拖尾趋势更明显,整体峰值向更高的协调度发展。②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形成以“两个优质协调城市”武汉和长沙、“一个中级协调城市”南昌为中心的“多核心”地理特征增长极,实现整体失调“脱贫”,协调度差异逐渐缩小。③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科技支持和产业结构对其呈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金融发展、科技支持与产业结构发挥正向驱动作用,人力资本具有负向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在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从物流碳生产率视角探究数字物流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效应意义重大。基于2015一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CRITIC-G1-Bonferroni算子,分别对各地区数字物流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进而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对数字物流、物流碳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物流以非线性递增的态势显著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且在东部、东北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其中,物流碳生产率的提高是数字物流释放可持续发展红利的重要机制。同时,数字物流对可持续发展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其对地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带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随着传统产业全面数字化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断加深,该溢出效应变得愈加显著,从而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均衡提升。为了巩固数字物流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红利优势,首先要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数字化转型,建设共享的物流平台和基础设施,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形成开放统一的物流市场,并通过设立管理部门制定并监督低碳环保标准。此外,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地区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技术,优化物流网络,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制造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文章基于2002-2018年投入产出表和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制造业数字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与碳生产率存在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关系,且该减排效果存在行业技术水平、数字要素的差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制造业数字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资本密集度两大中介渠道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将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开展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结论如下:(1)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地区的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提升效应,这一提升效应长期存在,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时滞性。(2)碳交易试点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实现碳生产率的提升。(3)碳交易试点对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高经济水平城市的碳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明显。本文在实证层面上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宏观效应研究,同时为碳交易市场持续发挥作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