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财政与国家治理议题已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对清前期相关研究的总结能够推动这一议题的进步。清前期财政体制的研究呈现出国家财政集权设计与地方分权现实并行的基本面貌。已有研究显示,清前期的国家治理既运行于这一财政逻辑之上,其治理实践又对财政体制有所修正。定额化的财政体制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地方实践的研究提示出治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总体而论,本议题在时空的比较研究、跨学科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可提升之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摘要:本文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起点,系统评述了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演进历程和影响。首先回顾了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接着探讨了分税制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包括法治建设、改革思路、重要举措以及未来改革的重点难点。随后分析了分税制后我国财政体制的运行情况,包括总体财力、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地方财力构成以及预算支出等公共资金的汲取与配置问题。最后,论证了财政体制建设与国家发展治理的关系,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和提升国家发展治理能力等方面。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呈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体制历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是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一个起点,分税制改革以后持续推进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了财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分税制改革提升了国家以及中央的财政汲取能力,为有效推进国家发展治理提供了财政基础。第三,分税制改革后,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对于国家发展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全面评估了分税制改革对中国国家发展治理的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摘要:省以下财政体制是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等诸多利益关系的综合与协同,既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一般特征,又遵从某些底层逻辑,进行着省以下财政资源配置,维系着地方财政基本运行与一般均衡。本文通过引入底层逻辑这一表述旨在揭示省以下财政体制中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演绎机理等。分析研究表明,省以下财政体制遵从着某些底层逻辑、体现多种存在形式与运行法则,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级次间财政体制属性与特殊形态、地方政府级次间财政体制基本要素与具体匹配、剩余财政支出责任某些基层 “兜底”机制与纵向财政失衡、流动性不足与地方财政支出新次序新风险、省以下财政体制全生命周期与某些“中等地区”现象的纵向财政失衡、省以下财政体制“关系学”范畴与体制生态特征等六个方面。基于省以下工 财政体制底层逻辑的提出及抽象,把握地方财政基本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提出包括健全省以下财政治理体制、增强省级财政中观调控能力、实施地方财政振兴战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改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生态环境、提高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治化水平等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简要建议,以期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省以下篇章提供精准有效的供给方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5-02-11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与作为执行结果的决算偏离过高,意味着约束不够,规划的战略和政策可能存在执行偏差。基于此,以省本级支出预决算为例,可以探究中国预决算偏离的成因。通过将预决算偏离分解为经预算调整形成的偏离和未经调整形成的偏离,测算了两部分偏离各自的贡献,发现中国支出预决算偏离度总体较高,经预算调整形成偏离的贡献占主导。进一步,基于采集的2014—2022年公开可得的468份省本级预算调整报告,解析触发预算调整的力量,发现新增债务和转移支付下达、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触发预算调整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前两者。鉴于两者在管理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这意味着中国预决算偏离是内嵌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于预算调整视角的分析,为中国预决算偏离的成因提供了来自预算管理实践的全景式考察,对加快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有一定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摘要:纵向财政关系的规范与协调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入手,探究了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之下纵向层级政府在财政竟争与合作行为之问如何抉择的问题。本文基于 1997—2009年县级面板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后发现,当地级市的财政利益因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受损时,总体来看其下辖的非改革县的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将会增加,这表明地级市为弥补自身利益会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以求合作共赢。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市弱县”情况下的地级市和组织政府性基金收入他力强的地级市对余下非改革县的帮扶力度较大;地级市主要借助于专项转移支付工具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而非一般性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