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为跨媒介叙事的感知维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跨媒介叙事不只呼唤意识沉浸,同时还是以唤醒全感知为 目标的身体活动;跨媒介叙事对身体全感官的召唤先后经历了“诠释学情境”和“具身沉浸”两个阶段,后者主要得益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在跨媒介叙事中强调身体感知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本就存在的意识活动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要明晰跨媒介叙事的审美意义也与身体的具身感知相关联。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历史人物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气魄与时代品格。在数字信息时代,沉浸式艺术展为重新塑造历史人物提供了数字化的表现载体与传播方式,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征。沉浸式艺术展《你好,苏东坡》以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创作原型,通过数字表达构建出人物形象、精神人格、典型事件与时代环境等多层次叙事内容体系,以跨媒介叙事再造交互性、具身性、互文性的主客交融的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新时期进一步创新对历史人物数字表达的跨媒介叙事,一要注重历史人物叙事话语的现代转化,二要构建虚实交融的历史人物现代叙事体系,三要活化历史人物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让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形成情感共鸣。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一话语一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协同多元媒介共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向。其多平台、互文性、参与性的特征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具有一定的契合度,跨媒介平台能够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维度,互文性建构能够深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空间,受众的参与式互动则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共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显成效,但在这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叙事主体缺乏合力、叙事内容现代文明融入有待强化、叙事效果差强人意等挑战。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叙事主体方面,协同多元叙事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聚合力;在叙事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逻辑和叙事技巧,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分众化表达,增强目标受众的叙事投射,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