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时间和历史都不是均匀整齐的现象,而有着多重面相与维度,充满着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计”。作为光明化身的理性惯于把杂乱的经验整合成可以理解的信息流,结果历史就呈现出“光明”的形态。但光明必然产生黑暗,历史是一场光与影的变奏,本质上是明暗的交替,而不完全是价值的判断。历史是往昔的可能所固化而成的现实,而未曾流传下来的众多可能性也并非毫无意义。历史记录事件,也抛弃了宝贵的可能性,因而历史的任务不仅是要记住人类生活中经验教训,还要重新挖掘不应该被遗忘的东西,从而摆脱历史理性的狡计,在必要的张力中找到未来的方向。黑暗、可能和遗忘拥有更大的能量,我们如果从中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幼稚,才会真正走进历史。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浙江档案》
摘要:从档案利用者视角出发,探讨被遗忘权立法下个人信息保护与档案开放审核的相互协调关系,阐明个人信息保护对档案开放审核的促进作用以及档案开放审核中影响个人信息保护的因素。基于此,提出主动寻求平衡点,尊重被遗忘权的发展;规范档案分类,培养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善用科技手段,利用技术赋能档案开放审核,以及健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档案问责与免责机制的优化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 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 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 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 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 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记忆与遗忘一体两面,在被遗忘权逐渐成为国际趋势的背景下,探究被遗忘权对网络 信息存档的影响及平衡路径,对于网络信息存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的文献 研究,探究被遗忘权的成因,分析被遗忘权在网络信息存档过程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个人信息的 保护的影响,最后以信息生命周期为视角,思考时间、利益与被遗忘权的平衡路径以及例外情况。 被遗忘权是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的权利,在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存档机构应考虑在一般情况、公 共场景、档案开放利用或档案信息脱敏影响下档案信息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做出取舍判 断,并对特殊来源的信息存档行为进行豁免。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摘要:[目的/意义]记忆与遗忘一体两面,在被遗忘权逐渐成为国际趋势的背景下,探究被遗忘权对网络信息存档的影响及平衡路径对于网络信息存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系统的文献研究,探究被遗忘权的成因,分析被遗忘权在网络信息存档过程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的影响,最后以信息生命周期为视角,思考时间、利益与被遗忘权的平衡路径以及例外情况。[结果/结论]被遗忘权是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的权利,在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存档机构应考虑在一般情况、公共场景、档案开放利用或档案信息脱敏影响下档案信息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做出取舍判断,并对特殊来源的信息存档行为进行豁免。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1-23
摘要:记忆权和被遗忘权蕴含着两种不同的信息价值取向。 在社会治理转型和数字技术冲击下,它们逐渐纳入数字法治框架之中,但也会触发一系列关于权利运用的反思。 文章基于法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双重视角,梳理记忆权和被遗忘权的法理依据和主体权责,识别数字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四重权利悖论,包括观念悖论、主体悖论、制度悖论、技术悖论。 通过悖论讨论呈现出记忆和遗忘的结构化特征,借助司法案例和既有经验,提出应对策略:遵循数字正义要求,纳入数字法治框架,平衡公私权利关系,合理运用技术工具。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摘要:时下“数字游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颇受学界关注。文章就中外语境差异、理论的衔接和切换、发现的创新性和方法论等提出一些讨论,如具有精英色彩的、碎片的逆城市化实践是否可以被扩大解释为一种普遍性的新型生活方式,现有学术发现是否还有更大的理论脉络,特别是文旅经济产物与天然形成的“田野”之间的区别。文章建议应将该现象放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探寻其与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之间的关系,克服“知识遗忘”和“表层平推”现象,避免研究对象的孤立化和知识“翻新”。同时,应用田野方法时可进一步加强伦理和反身性思考,适当保持与研究对象的心理距离,动态调整研究问题。宜先从经济媒介化的角度聚焦基建和移动成本、户籍制度和迁徒、县域和集镇经济等政治经济学议题,在生产方式的层面挖掘媒介技术与“高流动性”劳动要素空间配置的互动关系,再由此抵达情感、交往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层面,从而为新闻传播学介入现实问题打开更多通路。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1-20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为提升学习成效和学生满意度,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研究基点,通过设计、实施教学实验对比智慧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实验表明,一是智慧课堂模式依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定制教学与复习方案,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课程内容,实施互动问答与在线测试等环节;二是使学生在学习成效、参与度等方面表现更佳,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为高等教育数字化高质量转型提供了实证支持。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顺应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与犯罪人社会化的政策导向,却面临着非犯罪人主体与犯罪人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张力、前科评价的秩序失范、犯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失位共同引发的系统性制度困境。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性塑造:从微观上剖析制度概念微末入手,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与实质刑法观树立制度正当性根据,以康德哲学定言法则发展制度道德性根基。宏观上,审察域外制度的利弊与本土理论方案的得失,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进而完善现有制度。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的展开,基于轻罪犯罪记录封存蕴涵的最内层以保护非犯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内核实质,中层以犯罪记录信息化建设为导向的制度外观,外层以犯罪人信息保护为底色的权利救济的三层结构为制度框架,进而在制度上描画微观规则,依次建立起兼顾不同主体,体现秩序与权利均衡的多元主体启动机制;人的分类、罪的分层的封存机制;契合比例原则的有限查询机制;健全、理性的解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