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为更好地治理群体认同危机与“消极群体”问题,需要合理利用档案的群体认同消解功能。档案的属性决 定了档案具有作用群体认同消解的可能性,原始记录性能够去伪存真,揭露群体真相;记忆属性能够开拓视野,展示群 体全貌;媒介属性能够寄宿话语,影响群体认知。文章从档案实践引发情感波动、档案查证启动认同消解、认同消解联 结认同重塑三方面提出档案作用群体认同消解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受难者群体认同、外来者群体认同、“迷茫”群体认 同为例,总结档案作用消极型群体认同消解的场景。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主题,融合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值得关注,其中作为景点的博物馆、纪念馆也是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为对象,基于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Nora)的“记忆之所”理论,探究集体创伤记忆在特定建筑实体与媒介互动下的建构、传播及凝聚过程。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集体创伤记忆建构过程中承担“记忆基础设施”的功能,并通过多维度帮助建构集体创伤记忆的认知背景。陈列馆通过特殊的选址、富含隐喻的外观设计、相异媒介的转换空间和寄托哀思的室外陈列,从环境氛围营造、媒介表征过渡、情感寄托等方面实现对集体创伤记忆的“建构——解读——传承”。通过多种语言文字的讲述与亲子代际传播,731部队暴行记忆跨越时间与空间,凝聚中、俄、朝三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形成 “创伤的共同体”,使未亲历者亦能产生认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历史与改革开放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内容。前者是民众对改革开放记忆客观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对改革开放集体记忆意义的建构。对于青年教育而言,学习前者,旨在更好更深刻理解后者。为使青年更好地从历史中认识精神,在话语供给方面设置共同议题、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制造同意、形成话语间的融合等是有效之举。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三重自我建构理论作为自我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档案学领域的自我认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个体自我认 同维度,档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建构现实自我、塑造应该自我和引导理想自我;在关系自我认同维度,档案通过聚合今 我昔我、完善自我形象和汇合虚实自我,实现家庭、亲密他人与网络社交中关系自我的建构;在集体自我认同维度,档案 通过明确共同身份、固化集体记忆和划定群体边界,完成群体身份的正确认知和对自我认同的建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主导、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空间,流域内的文化景观皆是记忆的客观外化物。作为记忆媒介,长江大桥承载的国家记忆由政治表征向城市意象转变,同时与历史文脉、精神标识、神圣空间等城市记忆相联结。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并存交织,由传播媒介、语言景观、具身体验与仪式活动共构生成机制。基于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从项目新建与景观改造并行、本体搭建与景观译码并举、现实场景与虚拟符号并重等多重维度重构记忆,如此既可回应文化认同型国家的文化建设诉求、解除互联网时代的记忆危机,又能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作为促进“四史”教育开展的重要资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问题已然成 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的现实课题,对其逻辑理路的厘清则是解答这个问题的 首要步骤。回归到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起点,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目的与矛盾进 行逻辑分析,可发现建构群体认同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必然。而在建构群体 认同的过程中,正视建构的意义与功能,激发主观能动性是前提;通过记忆空间的创 造,达成认同是保障;善用叙事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则是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记忆”是当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记忆的研究逐渐从关注个体记忆转向集体记忆,城市叙事与记忆的关系也随之演化。集体记忆是城市叙事的源泉,它从主题、视角、立场等多方面对城市叙事产生影响,对集体记忆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叙事感染力,更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记忆与共鸣;而在数字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生、传播与城市叙事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城市作为物质空间与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其叙事方式正被数字技术深刻重塑。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让上海备受瞩目,也让人们对原著的关注热度不断攀升。小说《繁花》以碎片化、多线性、方言化的叙事方式重构上海的城市记忆,其独特的文本美学为理解集体记忆的生成机制叙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样本,也为数字时代的城市叙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方法论。这些启发不仅可以拓展城市叙事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还可以增强叙事的互动性、沉浸感和文化价值。通过借鉴《繁花》的独特叙事,海派城市叙事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逻辑和用户需求,为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开辟新的可能性。本文从集体记忆的载体、记忆重构方式等层面,解析《繁花》的叙事特质,并探讨其与数字时代城市叙事的融合可能,为海派城市叙事创新找寻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乡村振兴应该将文化振兴视为重点工作之一,并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来展现乡村发展的新魅力。“牛斗虎”舞蹈是流传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锅培口村的民间舞蹈,其由太平天国士兵王仁所学武术“牛虎拳”演变而来,该舞蹈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地方乡村社会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作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斗虎”舞蹈为本土自发性艺术活动,其历史变迁、艺术展演和传承脉络都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牛斗虎”舞蹈的地方历史渊源、展演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年轻人成为传承的活力主体、确立静态与动态的传承内容以及探索多元维度兼顾的传承方式等多种传承路径,为“牛斗虎”舞蹈的有序传承提供了思路。研究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乡村精神的回归,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