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基于二者高度的契合性与创新空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和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现 代 化,实 现 了 两 者 的 互 相 成 就。 准 确 把 握“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意蕴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保障 的 重 要 视 角。从 本 体 论 的 角 度 来 看,二者结合的本质意涵在于解决民族危机、激发二者的理论特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的历史实践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历史。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是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全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必须搞清楚其形成基础、本质内涵与价值意蕴。从形成基础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契合性,两者在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都具有内在契合性;从本质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这场“化学反应”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开辟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实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从价值意蕴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自立、推进了文化自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当今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既要深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明确今天的“中国具体实际”是什么?只有明确今天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问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答。而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当今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就要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立足于当今由数字技术体系引领和推动的新质生产力革命所决定的时代性质、任务,立足于由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立足于新质生产力革命根本决定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世界历史发展与新全球化高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当今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与本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支撑,其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特点在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既是三个组成部分“一以贯之”的综合性,纵横交错“立体架构”的立体层次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践品质和时代内涵的一致性,也代表着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原理和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整体、关联、过程、动态的方法看待原理和问题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以一种透过不同组成部分进而深入到其关联以及这些关联之后的深层的逻辑的方法看待原理和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与系统观念之间内在的、辩证的互动融合关系。系统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把握整体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要以系统观念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观念能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方法引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创新的原理性成果。从党百余年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和思想整体方面理解“两个结合”,可以把握其作为原理性成果的规律性内涵。“两个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统一的原理性成果,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了“两个结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成果的内在要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契合点和矛盾点,弄清楚二者结合应遵循的原则和产生的理论形态,也要立足于实践层面,从主体锻造、方法论选择、表达呈现、现实趋向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起点环节。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人类解放被具体化为中国革命,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救亡图存的要求被转换为社会建设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情况下,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规范要求越发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与中国社会融合演化,要求其叙事主体也应有所变化:中国革命的行动者应该自觉转换为中国智慧的传播者,救亡图存的承担者应当被扩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建参与者应扩展为社会政策运使者。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理解和实践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工具,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应当回答好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只有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形成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整体来加以把握,我们才能根据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实践,以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