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V1] | 2024-05-30 22:03:47 | PSSXiv:202405.00744V1 | 下载全文 |
1.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2.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3.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
4. 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 2025-04-22 |
5. 万物并生与一体和同:《齐物论》的世界观照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