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既是大运河文化带空间生产的内容,又直接推动着空间本身的生产。历时性的空间生产最终导致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遗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当前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遗整体分散、局部群簇的分布特征,正是非遗空间生产的累积结果和直观反映。通过对不同时期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非遗由多中心分散到向运河两端集中分布演变的时空分异规律。应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历时性的空间生产逻辑,从建构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空间生产场域、塑造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空间的社会共识、凝结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文化意识系统等方面探讨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保护。
[V1] | 2024-07-12 22:36:42 | PSSXiv:202407.00410V1 | 下载全文 |
1.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 | 2025-04-25 |
2. 大运河赋能沧州武术文化基因的解码与传承 | 2025-04-25 |
3. 演进·特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重价值向度 | 2025-04-25 |
4. 以廉洁文化浸润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实践路径 | 2025-04-25 |
5. 发展乡村数字文化:重要性、动力及路向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