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等群体并入了“劳工”的范畴;后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劳工”群体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文学层面,表现为作品中日益增多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尤其是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劳工”和“神圣”两个方面积极响应了这一思潮。这一时期,“劳工”的群体在扩大,作者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崭新的劳动者形象。
[V1] | 2024-08-31 21:42:08 | PSSXiv:202408.01525V1 | 下载全文 |
1.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 | 2025-04-25 |
2. 大运河赋能沧州武术文化基因的解码与传承 | 2025-04-25 |
3. 演进·特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重价值向度 | 2025-04-25 |
4. 以廉洁文化浸润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实践路径 | 2025-04-25 |
5. 发展乡村数字文化:重要性、动力及路向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