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氛围日趋好转,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凸显,多元协同机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传播效果再上新台阶。但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氛围、能力和效果差异明显,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和压力过大与理论水平欠佳的问题并存,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社会思潮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传播效果基本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二手观点的层次上。为此,建议试点建设一支省级跨部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分层分类策略,推动强弱高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强化留学归国背景传播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合理地推进传统传播路径的发展和“互联网+”路径的创新。
[V1] | 2024-09-03 12:00:07 | PSSXiv:202409.00200V1 | 下载全文 |
1. 以系统观念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 | 2025-04-26 |
2. 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空间向度 | 2025-04-26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 2025-04-26 |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升华 | 2025-04-26 |
5. 历史认知视域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路径研究 | 2025-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