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V1] | 2024-09-03 16:13:16 | PSSXiv:202409.00217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