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稷下学宫研究在近九十年来经历了研究边缘化、研究由边缘转向中心、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在1930——1980年研究边缘化阶段,稷下学宫尚未成为稷下学的下位概念,未拥有科学权威的概念界定,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尚未丰富底蕴。在1981——1998年研究由边缘转向中心阶段,稷下学宫概念逐步独立明晰,其存在时间、具体地点、机构性质等“人口学资料”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涌现以稷下学宫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史料的集中化促成“学宫——人物——思想”研究内容的形成,出现全国性的稷下学研讨会的研究成果新载体。在1999——2023年,稷下学宫研究逐渐形成学术共识、拥有学术团队,集中的学术力量与夯实的研究基础催生稷下学宫研究范式的发展。此时期稷下学宫在新史学的影响下,自主走上研究视角、方法多元化道路,但在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物质史料运用等方面问题尚存。
[V1] | 2024-09-24 09:39:08 | PSSXiv:202409.01705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