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音乐中虽无“和声”一词,但和声在古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诗词歌赋中的使用却屡见不鲜。刘勰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经》、《宋词》等均可歌之,如何为之?“声依咏,律和声”,通过文字的平仄变化,发声高低,结合《韵书》的归类划分,可对其进行和合协调。曾有人言中国 “和声” 的历史只有短短四百年,笔者不敢苟同,据推测,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已能在簧管乐器笙的演奏中使用和音。音乐没有国界,文化却有差异,我国古代的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展现,古代音乐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关联甚密,“和声”的应用同样是一种理念的自然流露。笔者正是依照这种想法试图找寻中国“和声”的渊源。
[V1] | 2024-09-24 10:53:18 | PSSXiv:202409.01849V1 | 下载全文 |
1. 王铎书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 2025-04-25 |
2. 重识《柳碟缘》:中国早期无声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考辨 | 2025-04-22 |
3. 段建珺剪纸艺术传承的美学意义——《段建珺剪纸》浅谈 | 2025-04-22 |
4.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展现北疆服饰文化的壮丽篇章 | 2025-04-22 |
5. 音乐美学理解的可能性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