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音乐是最早进入到哲学家、美学家视野里的艺术样式。哲学、美学对音乐的阐释经历了音乐形式论、音乐体验论、音乐审美论、音乐本体论、音乐价值论等几个阶段。语言虽无法穷尽音乐的意味,但却又是通往音乐境界的云梯。19世纪艺术在经历了祛魅之后,丑、忧郁、刺耳、悲伤、破碎、无序等进入音乐,美学言说音乐面临着诸多困境。美学对音乐的观照一定是多方面的“对位”,在对音乐的历史、风格和语境的考察中,以“知性”的思维方式游移于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之间。尊重个人意图、注重文本细读、领悟音乐情境,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的美学理解。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文章阐述了广西民族特色歌曲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广西民族特色歌曲融入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课程思政意义,提出了广西民族特色歌曲融入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具体途径,以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钢琴伴奏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教学质量,助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钢琴教学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理念和技术方面的更新。通过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推动钢琴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对此,建议提高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加强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钢琴教学模式的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观看音乐演唱会这一实践活动已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新风尚,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效应。文化消费的背后,蕴藏着当前部分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普遍焦虑现象。青年观众在观演实践中,通过能动的数字化仪式行为,构建了虚实交融的阈限空间,并作为社会结构的暂时“隐身之地”。这种数字化隐身为他们提供了情感、价值与社会方面的补偿性心理认同,缓解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归属感、安全感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缺失,成为驱动青年焦虑群体更好地回归社会系统、适应社会角色的动力源泉。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引发了对音乐人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变迁,如留声机和数字音频,已使得音乐人的工作模式和创作空间经历了显著的压缩与重塑。当前,人工智能的崛起似乎对音乐人的创作主体性发起了挑战,并逐渐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然而,音乐人的体验和意识,作为人类独有的非理性特质,仍然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技术引发的倦怠与反思中,音乐人的“在场”价值重新被审视,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逐渐转向一种和解与共生。音乐人与技术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替代或排斥,而是演变为一种互补与融合,预示着一种新型的“赛博格”或“生命3.0”式的存在方式,其中音乐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创作、相互赋能,达成“共生”的存在和解。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技术通过用户所提供的提示词可迅速产出各类跨媒介产品,“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各类文艺生成形式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文生音乐”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使声音的文艺创作成为信号到信号间的自动化转换,过去具有动态经验性、空间沉浸性及强烈听觉感官特征的声音文艺作品变成一首首“无唱奏的音乐”;通过提示词写作、参数调整、微调迭代等操作,AI技术与软件用户共同完成可以模仿曲风、模拟人声甚至表达心情的“文生音”艺术创造;声音的生成、传播、聆听都以声音信息的高保真度、降低甚至清除噪音为追求,基于这些特性,人工智能时代虚拟梦幻的“听觉乌托邦”正在逐渐构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自明代以来岭南文化便与东南亚文化,尤其是当地华人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岭南音乐作为中华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之精髓。本文通过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了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及社会价值,深入探讨了其在马来文化生态中传播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本文的研究能为中马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本土民族音乐发展曾因西方现代音乐的学科影响与多元音乐文化冲击而产生了主体性焦虑,局限于“民族”与“世界”的属性辨析而陷入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僵化。作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中国民族音乐实际兼具了民族性和世界性,走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矛盾概念泥淖需要以“跨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在彰显本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尊重他者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本土话语”的体系建构,借鉴和创造性地调用“西方元素”,推动民族音乐学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与中国化实践。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我国,黄河具有超越自然属性凝聚民族精神的符号意义,黄河的象征性文化意涵是从近代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结构性震荡,“民族”“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国家”等概念被提出与传播,“黄河”在此背景下登上文化舞台,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等象征意义。近代学堂乐歌中首次将黄河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由杨度作词的«黄河»奠定了现代黄河形象的基础,曾志忞将其谱曲收录于«教育唱歌集»,«黄河»也随着学堂乐歌、梁启超«新民丛报»的传颂与推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黄河的文化意义不断得到书写与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创作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众多的黄河主题歌曲创作赋予了“黄河”系列现代象征性内涵:从抗战初期河患形象中所展现的民哀,到怒吼形象中体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再到黄河形象中承载的军民鱼水情,黄河成为了一种话语符号,具有传递思想、形塑意义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塑造着人民的共同意识。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凭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话语的塑造下建构了群体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等现代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传统音乐中虽无“和声”一词,但和声在古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诗词歌赋中的使用却屡见不鲜。刘勰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经》、《宋词》等均可歌之,如何为之?“声依咏,律和声”,通过文字的平仄变化,发声高低,结合《韵书》的归类划分,可对其进行和合协调。曾有人言中国 “和声” 的历史只有短短四百年,笔者不敢苟同,据推测,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已能在簧管乐器笙的演奏中使用和音。音乐没有国界,文化却有差异,我国古代的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展现,古代音乐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关联甚密,“和声”的应用同样是一种理念的自然流露。笔者正是依照这种想法试图找寻中国“和声”的渊源。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随历史不断沉淀、随时代不断创新,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近年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必要之举。因此立足现实,分析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与现实困境,明确其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可行的有效路径: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融合多元主体力量;依托数字媒介支持;开展产业跨界协作。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修养,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现阶段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仍然面临原生态生存环境变化、人才断层和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传承以优化其发展空间,强化人才支撑以打牢其发展基础,强化媒介应用以拓宽其发展渠道,深化产业衔接以增强其发展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对于“过往”时间的讨论一直贯穿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艺术家们用视觉的形式展现。“姓·名”是由十位年龄、阅历各不相同的女性艺术家组成的展览,展现了新冠疫情之后,艺术家面对当下问题的积极介入。她们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多样,语言新颖,极具时间性绘画关于内在意识表达的特征。不管是寻找过往、过往发生还是正在发生,过往时间对艺术家的影响都一一呈现在作品中。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钢琴表演专业学生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因素展开量化研究。研究采用了新编制钢琴演奏肌肉骨骼不适量表,对我国十余所音乐院校的969名钢琴表演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编制钢琴演奏肌肉骨骼不适量表信效度较好;学生的肌肉骨骼疾患问题较普遍,背部和腰、颈椎、肩部、手腕、小臂是较严重的五个区域;性别、年级、肘关节屈伸姿态、肩关节外展姿态、坐高姿态是钢琴演奏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因素。学生应多关注在钢琴练习及演奏过程中自身的肌肉骨骼舒适度,及时调整弹奏的身体姿态,避免出现因不良姿态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疾患。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提醒和帮助学生以舒适、自然的状态进行钢琴演奏训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乡村学校是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领域。活态传承地方传统音乐视域下推进乡村美育具有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完整人格、推广地方曲艺等价值。随着时代变迁、文化交融,乡村美育提质发展面临着地方曲艺热度不出圈、以美育人认识不深刻、乡村美育师资不充足、美育课程体系不完整、地域方言传说不广泛等困境。北桥中心小学运用场景美学,创建“兼容并蓄”物态体系;聆听窗外声音,组建“和乐共生”资源体系;突出全科美育,构建“成·美”课程体系;健全完整人格,搭建“创·美”展演体系,开展地方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研究,不仅实现了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校园的主要任务,还为乡村美育提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约翰·凯奇宣称“声音就是各种可能性的事件”。他的观点 引发听者对音乐媒介认知模式的思维逆转: 从乐音与噪音两者之间分 立对抗的二元关系转变为彼此和解融合的共同体。本文以《4分33秒》 为例,聚焦凯奇提出的“声音”概念和“时间”观念,阐明当代音乐 审美语境下的声音媒介、时间观念、聆听方式、音乐文化内涵等诸方 面的内在关系。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的艺术观念转型是理解凯奇音 乐作品乃至当代音乐审美文化之关键所在。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成为一个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 本文以17世纪的琉特琴为图像学研究对象,阐释图像中音乐符号的听觉隐喻及其审美张力,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探索音乐符号、绘画艺术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揭示音乐符号的文化表征及其意义,从而为观者提供一种以音乐符号学为研究路径的观看方式和图像学的阐释方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随着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视像 (图像或影像) 传递信 息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在音乐艺术领域,视觉化也同样改变音乐的表现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受众群体从“音乐听众”逐渐转向 “音乐观众”。本文聚焦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审美问题,探析音乐视 觉化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视觉音乐“情境式”的审美体验。得出音乐的视觉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音乐表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视觉文化时代赋予音乐的新形式等结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摘要:影像乐评,是音乐评论发展至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样态。影像乐评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文字乐评,可谓重新构建了音乐评论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近年来,伴随着一些音乐行业焦点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影像乐评愈发展现出强势的影响力。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影像乐评实则仍然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学界应当对其予以积极关注。探究影像乐评的内容创作、传播策略与潜在风险等因素,观照影像乐评的模式构建,理性地对当前我国影像乐评实践做出反思,可以推动影像乐评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摘要:中文《国际歌》在国内的传唱并非始于党史和音乐史学界公认的1923年三大闭幕之后,瞿秋白译配发表之前的几种译本也并非之前公认的那样没有传唱。就目前容易查找到的史料来说,1922年11月,何孟雄在北京《晨报》上记述了北大举行的苏俄纪念会上程某唱第三国际的歌,即中文版《国际歌》,而同时苏俄远东共和国驻北京使馆和越飞使团的到来,也推动了《国际歌》的汉译。1922年夏天,四大代表阮章在唐山向其广东同乡为主的工会骨干教唱。1922年,仅就歌词来说,已知的1920年产生的三种《国际歌》译本甚至瞿秋白的译本都有可能在北京党团员、唐山铁路工人中唱响,甚至可能存在传说中的李大钊译本。由于1922年尚处于《国际歌》的早期传播阶段,工运工作处于起步期,对政治性歌咏的重视刚刚开始,译配质量不高,传播力弱,影响有限,加之很快被后来不断迭代的新译配取代,当事人和历史叙述者普遍忽略和遗忘了1922年的《国际歌》传唱版本和传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