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当代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及结构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审视纳入公民道德议题的思考,探讨公民道德从场域到主体的生成机制。若要将这一理论向本土乡村的实际特性敞开,还须关注社会交往状态的充实或贫乏性问题,即场域的量的方面。乡村公民道德的生成是在两个层次的内化-分化过程中得到落实:一是社会交往状态对道德的现实化,二是在此之上场域配置的具体导引,即一种指向以可能性原则内化场域配置的导引。
[V1] | 2024-10-14 14:41:59 | PSSXiv:202410.00852V1 | 下载全文 |
1. 场域理论下监狱“科室”民警和“监区”民警的职场冲突与调适 | 2025-04-24 |
2. “饭圈”乱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 2025-04-24 |
3. 中国2000-2020年出生性别比变动规律及其政策启示 | 2025-04-24 |
4. 乡村文化何以振兴? ——以“双轨”治理为视角 | 2025-04-24 |
5. 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逻辑与路径 | 202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