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剖析了“时间银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的构成,其目的在于通过时间交换机制来应对社会需求,进而促进一个基于互助的紧密联结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形成。通过对“时间银行” 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进行细致梳理,并将其与志愿服务的概念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美国不同“时间银行” 案例的比较研究,揭示“时间银行” 在现实操作中所展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模式的多样性。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了适配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时间银行” 模式,包括对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进行精准定位、选取运行空间尺度、构建信息技术平台、配置必要资源以及建立管理与维护机制等关键因素。在中国的情境下,“时间银行”的构建与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前的实际操作背景,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时间银行”发展道路。
[V1] | 2024-10-14 14:51:34 | PSSXiv:202410.00920V1 | 下载全文 |
1. 场域理论下监狱“科室”民警和“监区”民警的职场冲突与调适 | 2025-04-24 |
2. 低生育率背景下培育我国新型婚育文化路径研究一一以黑龙江省为例 | 2025-04-24 |
3. 中国2000-2020年出生性别比变动规律及其政策启示 | 2025-04-24 |
4. 乡村文化何以振兴? ——以“双轨”治理为视角 | 2025-04-24 |
5. 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逻辑与路径 | 202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