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审美氛围是一种审美交流的机制和媒介,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情调,产生于特定的审美制度中,在古典文化语境下表现为“韵”,现代文化语境下则表现为“余韵”。“余韵”是“优美化的崇高”,其中优美化在于形式方面,崇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个体生命中的回旋和展开。电影艺术的审美氛围在于通过声像与视像的变形表征出人类现实生活的崇高。《南方车站的聚会》通过黑色氛围的营造表征出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寓言,与现代人的情感结构存在隐秘而内在的联系。电影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是否还能建立信任?”这一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感性化的探索与回答,这一感性化的探索指向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这种信任能实现对现代社会分裂个体的救赎,使个体获得人类学意义上的完整性。人们在电影的特殊氛围中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并与未来进行某种内在而深刻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主体的改变,这是审美氛围的政治潜能之所在。
[V1] | 2024-11-25 21:14:55 | PSSXiv:202411.02098V1 | 下载全文 |
1. 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理论的多元传统——基于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比较 | 2025-04-28 |
2. 荀子贤能思想的转向:以“子产为政”在儒家文本中的变为中心 | 2025-04-28 |
3. 郭象式“齐一”悖论与《逍遥游》“崇大”文脉——兼驳牟宗三所谓“诡辞为用” | 2025-04-28 |
4. 本心在境域中的震动、显发与孟子性善论的存在论证明 | 2025-04-28 |
5. 《庄子》人论:先秦语境中的真人、至人、神人与圣人 | 2025-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