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3 年至 1935 年的 “杂志年” 的背后, 是 1929 年全球性大萧条在中国延宕性显现的结果, 其影响源头有三: 读者购买力降低、 失业率提高与进口纸关税上涨。 杂志年中幽默与小品的 “合股”, 在作家主体与受众视野间形成了一个偏差: 如若没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经济基础, 幽默恐怕没有灵机天成的意义, 小品文与中心性自我, 也只能沦为大萧条下的逃避、 释放与消遣心理。 幽默小品文以边缘自居, 源于大萧条带来的范式转换: “理性经济人” 为代表的个体理性主义遭遇挑战, 经济恐慌与混乱取代了抽象秩序, 主张静观、 理性的思想与文学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均成为隐流。
[V1] | 2024-12-16 11:39:29 | PSSXiv:202412.00806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3.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4.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5.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