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康德著作诠释史上存在一个“悬案”:为什么在康德的不同文本中,判断表中量的契机与范畴表中量的范畴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与多数对此问题发表过看法的诠释者不同,我们并不预设康德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对应关系有着既定的观点。因为决定这个对应关系的乃是超绝逻辑的核心课题,即范畴如何使得认识的对象成为可能。康德在不同文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对应关系这个事实,很可能恰恰表明他关于这一课题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基于对康德的相关思路的考察,揭示了康德相关文本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康德相关文本的年代学与这一变化是吻合的。于是,对于上述悬案,我们给出了一个发生学的破解。
[V1] | 2024-12-16 21:58:51 | PSSXiv:202412.00904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