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时期,中共在推进根据地读报下乡之余,也面临如何使乡下读报的政治功能与根据地群众生产生活、阅读习惯、情感价值的融合问题。鉴于彼时群众读报能力不足,读报主动性、自觉性缺乏,且对下乡读报意义的体会颇为浅显,党中央着力改造读报下乡工作,使之有效嵌入根据地乡村社会,涵养根据地群众对读报下乡意义的体悟,有效填补政治文件、法律政令的刚性与根据地群众对其柔性意义理解的间隙。本文从根据地群众对读报下乡意义理解的困境入手,考察中共对根据地读报下乡与乡下读报的改造和意义赋予,以及乡下读报意义的生成,以期揭示读报下乡与中共政治动员、政治认同、政治互动的意义勾连。
[V1] | 2025-01-13 09:28:59 | PSSXiv:202501.01384V1 | 下载全文 |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 2025-04-25 |
2. 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小红书“TikTok难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 2025-04-21 |
3. 激励广告规训了谁?一项数字时代广告劳动的控制研究 | 2025-04-18 |
4. 民国初期江南城市报刊的“地方性”实践——基于绍兴《越铎日报》(1912-1927)的探讨 | 2025-04-18 |
5. 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专职编辑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