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儒家平等观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极端化,矫枉过正。儒家主流认为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质,提出圣凡同类、异业同道;财富方面藏富于民、均无贫、官不与民争利;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伦理方面伦理本位、互为尊重、等差互补;礼制方面礼尚往来、自卑尊人;待人方面忠恕之道、人格平等;交友方面以道相交、以礼相待。儒家平等观在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发扬,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今天应该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加以现代诠释,使之成为中国人接纳现代“平等”价值观的传统资源,这是儒学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V1] | 2025-01-13 20:42:04 | PSSXiv:202501.01481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