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克尔凯郭尔并非卢卡奇偶然提及的学术注脚,而是其理解马克思的背景支援。卢卡奇在不同时期都对克尔凯郭尔作了选择性评述,并将其接受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心路历程逐一呈现:通过质疑克尔凯郭尔在人与世界相统一问题上遭遇的“审美—伦理”悖论,青年卢卡奇从心灵掘进到阶级意识,将“主体—总体”辩证图式看作马克思的认识论地平,由此创作出《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后,为回应该书引起的争议,盛年的卢卡奇以批判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为契机,尝试清除“主体—总体”辩证图式中残余的主体形而上学痕迹,开始在方法论维度正视生产实践与经济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及至晚年,当卢卡奇立足社会存在,抨击克尔凯郭尔有关主体优先性的宗教幻象时,他又把社会性的“自在—自为”运动内嵌于人性的“主体—总体”辩证图式,并根据超然的悟性,默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经济规律置于从属地位的劳动本体论,再度退回《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体形而上学谋划。不难看出,在卢卡奇臧否克尔凯郭尔与马克思的“主体—总体”辩证桥段中,当事人对“人之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现实统一”问题所秉持的龃龉心态暴露无遗。这也恰好说明,卢卡奇一生都徘徊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之间。
[V1] | 2025-01-19 14:51:57 | PSSXiv:202501.01915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