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梁漱溟反对新青年从礼乐的制度实践层面批判礼教,立足于个人生活的本体视角,他认为礼乐不过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仁心真情的表现,是生命最对的情和最恰切的理的体现。在现代性视域下,他用艺术和道德来诠释礼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化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化的道德,能够起到宗教性的作用而没有宗教的弊端。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心”学重构,既是接纳西方近代的审美主义思潮并维护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立场的结果,更是传统的政治—伦理制度实践中的礼乐解体而社会性宗教制度的礼乐重构又遭流产的结果。换言之,礼乐的合理性存在只能被迫栖居于“心”。这颗“心”虽然继承中国古典心性的某些内涵,但核心是知情意三分下的现代“心”理。礼乐的“心”学化重构,在现代性的推动下,必然走向礼乐的道德化和审美化。
[V1] | 2025-01-19 14:52:36 | PSSXiv:202501.01946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