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青少年积极投身于短视频的生产传播,通过一种新媒介实践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表达和建构。在身份认同理论框架下,通过挖掘“快手”平台中农村青少年自主生产的短视频内容,发现农村青少年的数字化身份建构,是基于其社会关系的互动和群体成员的身份认知形塑的,他们通过文本、声音和影像等媒介实践,不断制造着网络虚拟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性。这种看似主动的行为夹杂着农村青少年的身份焦虑与认知失调,需规整其身份认知偏差、重塑现实交往体验、唤醒他们的实践主体意识。
[V1] | 2025-02-20 10:30:43 | PSSXiv:202502.01004V1 | 下载全文 |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 2025-04-25 |
2. 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小红书“TikTok难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 2025-04-21 |
3. 激励广告规训了谁?一项数字时代广告劳动的控制研究 | 2025-04-18 |
4. 民国初期江南城市报刊的“地方性”实践——基于绍兴《越铎日报》(1912-1927)的探讨 | 2025-04-18 |
5. 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专职编辑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