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童心”作为生成性的历史话语,在“五四”前后的内涵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清末民初,在世界性“儿童热”之中,儿童被“发现”,在进化论逻辑下具有发展的优先性、决定性。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新式教育等多种途径改造儿童,将儿童视为启蒙的对象和开端,借想象中的“新儿童”书写完美的理想国民形象,承载历史的焦虑。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借助“童心”崇拜表达“人”的理想,在文学主张和实践中突出了童心的原始生命力与纯美的理想色彩,更折射出“儿童本位”背后成人叙述者对有“赤子之心”的现代自我的有意建构。而“五四”落潮的语境中,“童心”发生了裂变。一是通过叙述个体成长过程中“失掉的童心”,“童心”的落脚点由向外批判社会转向内部的自我哀叹;二是在横向与“儿童”的比较中,“成人的哀伤”浮现出来,表现了自我怀疑的颓丧状态。在社会政治权力变动下,对“新儿童”的想象和建构性的“童心”崇拜陆续失效,但如何在现实秩序中完成自我主体性建构的问题在“童心”裂变后留下了面对现实、自我反思的种子。
[V1] | 2025-02-25 11:51:40 | PSSXiv:202502.01364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3.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4.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5.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