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生、生活、苦痛融为一体,这是所有时空的存在者所处的无明深渊。哲学是诠释心物关系的学科,不同学说提供了不同的观物视野。中国哲学的人本意识和心性智慧在西方哲学所宣扬的实体逻各斯和工具理性与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相悖的情况下凸显其力量。儒家的仁爱中庸之道、道家以道观物的宇宙观与逍遥的人生观,佛学的发明本心之说,皆体现了中国哲学立足具体感性生活的实践性、以人为本的意识、由凡入圣的超越性、在平衡情感与欲望方面的治疗品格。“毋我”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意识,李翱的“性善情邪”说和程朱理学的理元论发展了孔子的中道思想,但二者被简化为“存天理,灭人欲”,也常常被误读为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压制。从儒家、道家和佛学中分别提炼出毋我、忘我和无我的精神内核,重新返回孔子提出“毋我”思想的具体语境中去,对李翱的复性说、程朱理学的天理说进行再解读,是理解儒家仁爱精神的必由之路。庄子在认识到存在于世的被注定性、不稳定性、偶然性、短暂性与无意义感之后提出逍遥游的人生观,主张以忘我的精神体认存在本质,“我”的觉醒至魏晋发展为“我”的自觉。佛学兼具宗教的出世之想和入世的人间主题,它发觉在色界生存的个体所遭受的罪苦,提出四谛说和因缘和合来调节个体欲望,“无所住而生其心”体现了佛学的现实品格与超迈精神的统一。
[V1] | 2025-03-03 09:13:56 | PSSXiv:202503.00053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