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在1949~1966年文艺“大众化”的传播潮流中,当代诗歌传播出现了诗画并置与融合的互文现象抽象的诗歌符号与直观的图像符码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而隐蔽的关联。一方面,图像作为诗歌文本特定情境的修辞编码和意识形态的“镜像符号”所具有的强大隐喻力量点燃了读者的读诗热望并启动其诗歌想象;另一方面诗歌作为图像叙事和意义生成的预设框架又深深锁定图像符号的阐释向度与深度。由于当代诗歌诗画之间缺乏相互指涉的异质、互否或对立元素因而难以彰显相异文本的审美张力和意义增值空间。
[V1] | 2025-03-07 22:10:01 | PSSXiv:202503.00571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3.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4.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5.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