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集是诗歌进行集束式"二次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诗歌生产语境中,"十七年"诗人努力破除现代诗集命名传统形成的思维桎梏,在诗与意识形态之间探求若干独具时代特质的命名法则,借此有效提升了"十七年"诗歌的"辨识度"传播。颇具悖谬意味的是,这种命名法则又生成另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语词选择与组合"成规",并汇聚成一股潜在的"自反"力量使诗歌"辨识度"传播效能渐趋式微。
[V1] | 2025-03-10 14:32:25 | PSSXiv:202503.00728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3.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4.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5.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