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同于西方伦理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部分,中国伦理学不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部分,而是与它一体而不可分的。中国的古代经典,读起来都是伦理学的,基底都是哲学的。与中国哲学一样,中国伦理学研究人的习惯、习性都以可以领悟与体认的“天命之性”为根本参照;研究人的德性都以人的“性德”为根据,思考人的“智(理智、明智、智慧)”都以人的“性智”为本体。中国哲学和中国伦理学总观地、整体地领悟宇宙人生的本体真实相,既不把人看作另有一个与天不同的自体的,也不把天或宇宙本体看作与万物与人的本体都不同的另一个纯粹本体。事物的本体即事物的自体,人生的本体即人生的自体,都是这两种相反的势用——概称为“心”“物”——相互作用的大化流行。熊十力依据孔子“体用不二”形而上学与孔子所开辟的阐明实体复杂性质的道路,在“成变”之“体”与“见体”之“用”两端,探究本体内涵的翕辟、阴阳、乾坤、心物两种势用,正其名,挖掘它们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的渊蕴,构建、密织起“不离不即”的“体用不二”形而上学的体系,让思考者得以事物人生的“全体流行”的每一端末领会到全体,窥得全体流行的宏规,又让事物“全体流行”的“血脉”得以通达、会聚于每一端点,无有滞碍,使事物人生之“全体”实相与端末都可生动呈现,使中国的“体用不二”的形而上学得以充实、丰满并体系化。这是上个世纪中国哲学的,也是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所记孔子此语,道出本心之性与习心之性之别的无穷奥义。人的内部生活是由人的本心之仁与习染而来并现起作用的习心交会于一身而构成的。熊十力认为,本心与习心不仅有“先有”/“后起”、“常涵”/“现起作用”两种不同,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区别。一是,本心是内在的,习心是由感摄外物而起的。二是,仁心即本心所含、所运用的“智”是本原的“性智”,即“本心天然之明”,也即孟子、阳明所称“良知”。中国古学把人生的学问看作致力于人生根本的学问,称为“为道之学”。“为道”的意思是致力于人生根本,立人的大体,人生的大格局。“为道”就要努力践行。立人道以仁为本。为道之学以心为本。以心为本就是既要去推展本心性智良知,同时又要保有它不为习心所遮蔽,能去开展。心有两个意义。一是本体浑然大用的一种主动势用,二是主宰,默运于物,主领、体察物,化裁、改造物。“以心为本”就是以心的主动势用为人生的根本。心的这种势用须要人去身体力行地去培养和运用本己仁心才能实现于人生。《中庸》视成物为成己的完成,深得孔子之意。但成己而成物,必是人以其仁心或良知灵性地审视事物,让良知与同时跃起的习心在一道深入于物,参照于习种带起的过往经验而形成知识,诚意地认识物,范围、裁成、治理物,才成就了事物的,于此同时,良知又因其自身本性,而又不让自身锢闭于物。心是全体性的,心之德也自然是全体性的。仁智勇本为一德。三者诚然可以分别地谈,说仁为心全体之德,智为知之德,勇为意之德,但心的德性却不能分别地单独体悟、体会。而且三者中唯有以仁,而不是以意、以勇,为心全体性的德之名。因为,仁是心之德,而心就是心全体自身。所以孔子对其弟子举仁而谈心之德。诚如熊十力所说,孔子举仁而谈的决不是只在谈心理学上所谓情的方面,而不涉及意与识两方面。“智仁勇三德随举其一,即是本心的全体流行。”
[V1] | 2025-03-20 20:50:21 | PSSXiv:202503.01809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