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体消亡”与“重新确立主体性”的呼声反映了资本逻辑下人类主体的危机:资本主体取代人类的主导地位,使近代主体理论主张的认识主体和自律主体信念无法实现。作为对主体危机的理论回应,仅仅肯定人类主体在生产实践中的能动性,仍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受制于自身产物的“异化”境况,即人类实现自身主体性的行动反而将自己置于客体地位。因此有必要引入马克思将价值-资本视为与人类并存的另一重主体的观点,这种非人类的主体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和扩张的特定社会结构,成为社会运行的最终目的和主导动力。人类主体的危机正是由于资本主体的干预为原本无内容的主体规定内容,被形塑的人类主体的目标外在于自身而与资本主体一致,原本非主体的资本通过支配人类实践而成为主体。在资本主体全面支配人身心的境况下,人的解放不仅需要认识到主体性幻象并打破资本主体的现实运行,更要求新的主客同一体承接原本由资本主体占据的主体地位。
[V1] | 2025-03-24 22:50:36 | PSSXiv:202503.02399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