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V1] | 2025-03-26 13:17:12 | PSSXiv:202503.03289V1 | 下载全文 |
1. 场域理论下监狱“科室”民警和“监区”民警的职场冲突与调适 | 2025-04-24 |
2. 低生育率背景下培育我国新型婚育文化路径研究一一以黑龙江省为例 | 2025-04-24 |
3. “饭圈”乱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 2025-04-24 |
4. 中国2000-2020年出生性别比变动规律及其政策启示 | 2025-04-24 |
5. 乡村文化何以振兴? ——以“双轨”治理为视角 | 202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