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以后的禅宗语录载有大量的剧论偈,其兴起、发展与演变,既与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的仪式性戏剧因素密切相关,又和中国戏剧发展史基本同步。就其类型而言,前期(唐五代宋元)主要偏重于形式批评,以评述当时各类剧种及其演出情景为主;后期(明清)除了注重剧种批评外,更重视戏剧的本体与本位批评,甚至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就影响途径看,若从静态考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若从动态分析则有从戏剧因素到戏剧主题的转变;就影响效果言,形式层面主要体现在以偈为诗、诗偈互渗,内容层面则有禅理“趣语”化之现象。
[V1] | 2025-03-27 13:24:30 | PSSXiv:202503.03450V1 | 下载全文 |
1. 王铎书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 2025-04-25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重识《柳碟缘》:中国早期无声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考辨 | 2025-04-22 |
4. 段建珺剪纸艺术传承的美学意义——《段建珺剪纸》浅谈 | 2025-04-22 |
5.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展现北疆服饰文化的壮丽篇章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