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引发了对音乐人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变迁,如留声机和数字音频,已使得音乐人的工作模式和创作空间经历了显著的压缩与重塑。当前,人工智能的崛起似乎对音乐人的创作主体性发起了挑战,并逐渐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然而,音乐人的体验和意识,作为人类独有的非理性特质,仍然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技术引发的倦怠与反思中,音乐人的“在场”价值重新被审视,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逐渐转向一种和解与共生。音乐人与技术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替代或排斥,而是演变为一种互补与融合,预示着一种新型的“赛博格”或“生命3.0”式的存在方式,其中音乐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创作、相互赋能,达成“共生”的存在和解。
[V1] | 2025-04-08 09:06:34 | PSSXiv:202504.01052V1 | 下载全文 |
1. 王铎书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 2025-04-25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重识《柳碟缘》:中国早期无声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考辨 | 2025-04-22 |
4. 段建珺剪纸艺术传承的美学意义——《段建珺剪纸》浅谈 | 2025-04-22 |
5.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展现北疆服饰文化的壮丽篇章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