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国际传播研究的展开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形成了“实力说”“媒介形象说”“评价说”和“身份认同说”等观点,大体对应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源、信号和信宿。这些观点为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研究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如果将这些观点看作一个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往理解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桥梁”。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新媒体系统中,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国家形象既不能等同于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完全是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形象,更不单纯是公众的评价或认知,而是一种感受性关系。这不仅涉及从大众传播的物能性范式向智能传播的感受性范式的转换,而且由此可以发现关于国家形象的新特性:生成性、创生性、涌现性和相互性。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有助于深刻认识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国家形象,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V1] | 2025-04-15 09:25:25 | PSSXiv:202504.01912V1 | 下载全文 |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 2025-04-25 |
2. 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小红书“TikTok难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 2025-04-21 |
3. 激励广告规训了谁?一项数字时代广告劳动的控制研究 | 2025-04-18 |
4. 民国初期江南城市报刊的“地方性”实践——基于绍兴《越铎日报》(1912-1927)的探讨 | 2025-04-18 |
5. 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专职编辑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