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唯物史观不仅包含生产方式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可能还包含文明学说。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有大量关于文明的命题及文本,显露了一种超越资本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他们的文明学说有清晰的思考脉络和形成过程、相对独立的范畴和独特的思想解释力。采用词频和索引分析等文献研究方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多语种著述中梳理他们的文明观,发现他们沿袭了傅立叶、泰勒、拉伯克和摩尔根的探索,用文明与野蛮的辩证法来探究蒙昧—野蛮—阶级性文明—整体性文明的社会进步规律,论证了“资本即文明”“文明暴行”“文明作为提高社会质量的实践”“文明具有整体性”等重大命题。这表明,唯物史观可能是其生产方式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与文明理论的统一。这种理解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说”(文明论)和“五阶段说”(制度论)的差异,破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理论上脱节的难题,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修正主义与激进革命派之间的对立问题,有助于解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经济发达或制度优越并不等于文明进步。文明在进步,野蛮也在同步演进,即打着现代化、全球化、数智化等文明旗号的野蛮(资本或霸权)在全世界制造“科技霸权”,退回到技术封建制甚至技术奴隶制。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野蛮化的批判任重道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学说值得被重新审视。
[V1] | 2025-04-21 16:59:29 | PSSXiv:202504.02446V1 | 下载全文 |
1. 以系统观念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 | 2025-04-26 |
2. 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空间向度 | 2025-04-26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 2025-04-26 |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升华 | 2025-04-26 |
5. 历史认知视域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路径研究 | 2025-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