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自然美”因其自身无法消
除的 “价值”倾向从来不曾、也不可能 “科学”地言说。“自然美”成为问题既因 “自然”概念的歧义性,
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 “现实”因素。“自然美何以可能”是从存在方式上探讨自然美的核心
议题,它的另一面相即自然的 “审美模式”,在学界已有且通行的 “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
和 “宇宙模式”等基础上,还可以 “文化记忆”“共情体验”“人的力量”“介入选择”等模式作为补充与
丰富,其所体现的核心是人在自然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变化形态和 “言说”方式。探讨自然美 “问题”
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和理论启示,主要体现在: 其一,能够有效拓展、更新、反思美学学科以及现实 “自
然”对象及概念的流动感知内涵; 其二,以 “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有力冲击、平衡着以 “自由”为
最高原则的美学及审美活动本质的论调; 其三,有效消解美学史中长期并存的 “自然美”与 “艺术美”孰
高孰低的选择性悖论和等级制观念; 其四,以回到 “物”自身的方式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再
辨识、再体认,最终有力维护人之理性与感性等统一的完整性,表征对人之现存经验的高度关切和人之超越
超验的形而上构建。
[V1] | 2025-04-28 08:21:50 | PSSXiv:202504.03348V1 | 下载全文 |
1. 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理论的多元传统——基于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比较 | 2025-04-28 |
2. 荀子贤能思想的转向:以“子产为政”在儒家文本中的变为中心 | 2025-04-28 |
3. 郭象式“齐一”悖论与《逍遥游》“崇大”文脉——兼驳牟宗三所谓“诡辞为用” | 2025-04-28 |
4. 本心在境域中的震动、显发与孟子性善论的存在论证明 | 2025-04-28 |
5. 《庄子》人论:先秦语境中的真人、至人、神人与圣人 | 2025-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