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由历史和现实充分检验的伟大精神,具有重大的价值引领功能,其前提是该精神的科学性。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涵,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遵循与坚守。作为具有科学性特质的伟大建党精神,能够拒斥当代种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发挥出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新时代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与时俱进、续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更好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强大意识形态功能。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18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由历史和实践充分检验的伟大精神,具有重大的价值引领功能,其蕴含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内涵,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遵循与坚守。作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的遵义会议精神,不仅有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而且能够有效抵制革命战争时期错误思潮的蔓延、拒斥当代错误思潮的侵蚀。遵义会议精神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与时俱进、续发展。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增强红色革命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遵义会议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强大意识形态功能。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内法规学 发布时间: 2025-02-04
摘要:决定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优势,也面临着众多治国理政的独有难题。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其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制度建党思想的理论自觉,又基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百年历程,更是依据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需要。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贯通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具体运行环节,其中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和权力运行,得以破解大党组织管理难题;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关乎党的领导水平和精神状态,得以破解大党执政实效难题;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关乎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得以破解大党存续发展难题;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关乎党的肌体健康和内生活力,得以破解大党永葆初心难题。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推动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协同发力、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频共振,持续释放党内法规全过程治理效能,从而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历史耐心”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历史耐心的提出是应对和筹划“两个大局”的时代需要,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耐心的论述有着丰富的哲学蕴含:历史耐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的体现,以宽广的视野把握了历史的发展;历史耐心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人类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规律的科学总结;历史耐心的形成有深刻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依据,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认识的过程性。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历史耐心应做到既要坚定历史自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还要坚守底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历史耐心要总结历史经验,容错纠错,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产生了三大部分之间的屏障、缺乏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急功近利等问题。在巩固当代中国哲学成果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哲学研究和社会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建构“马魂中体西用”三分归一的哲学理论体系,主动贴近生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更为深远的未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面临“两个大局”,世界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如何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现实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引领,因而对于意识形态创新的需要前所未有。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实践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哲学高度深入认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规律,首先需要系统把握意识形态创新“两个结合”规律的内在逻辑,其次清理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借口的各种错误思潮,最后对意识形态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进行科学定位。唯此,我们才能掌握意识形态规律,更加自觉地进行意识形态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最能代表马克思特里尔时期思想状况和人生价值指向的是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这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特里尔时期的思想状况,是马克思初步关于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表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最初原点,成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基因。作为马克思著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里尔时期著作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所不可回避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挖掘与研究马克思特里尔时期主要著作所承载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直观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从而让我们充分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精髓。为此,我们需要回到特里尔时期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基因和他的思想原点。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荀子曰“人之性恶”,康德说“人天生就是恶的”,两人的人性论有着不小的差异和微妙的对应。康德人性论的基础是人心的绝对自发性,但其对象却是人的善性或恶性,因此他反对人性论上的一切“中间物”,有“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诸说,从而一方面就人“生而具有”的“任性”以及因此而来的违背法则说人的“根本恶”,要求进行“心灵革命”以便能够把道德法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逐渐改良”,走着一条从恶到更善不断进步的狭窄却美好的道路。荀子人性论承认人天生“好利”,但却并不认为它就是恶的,而是强调其对于生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其之所以又说“人之性恶”,只是因为站在人类的幸福和谐这一立场上,从而才一方面正视人的情欲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自己的“知虑取舍”和圣王师法的“礼义教化”中“矫饰”“扰化”人之情性。两人的人性论都充满了“矛盾”,但却能够相互发明,而见出此种种“矛盾”特别是“知识”与“道德”的“矛盾”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