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是人类价值世界中的一种特殊价值形态。马克思支持和参与并主要由恩格斯完成的《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的同时,对“共同道德”作了阐述,这些阐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域中,“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共识寓于“特殊价值”之中,并通过“特殊价值”表现出来。“共同的历史背景”“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作为制约“共同价值”存在的客观要素,为“共同价值”的生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背景下,系统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价值”观,不仅可以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出场奠定理论基础,也可以为科学理解并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分析范式和科学指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深刻分析了生产力推动下民族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为人类正确研判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既充斥着剥削和对抗,具有自身发展的限度,又创造了丰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迈入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奠定了现实基础。广大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既要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要在实践中讲求策略性,尊重多样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科学捍卫经济全球化趋势,着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阶段性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远谋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厚的天下情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加强理论阐释、团结正义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落实。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摘要】在面对以数字断裂为特征的本体论当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被置于两种不同现实条件,一方面处于符号秩序变革带来的解释危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理论范式创新的难得契机。本文试图以“数字辩证法”为范式创新,挖掘数字革命带来的三重革命性结构变迁:在认识论上的主客体中介变迁、在价值论上的剩余价值生产机制变革、在存在论上的人类解放的现实界面重设,从而对《资本论》的现实激活与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的辩证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平台资本以生命政治的规范性权力为基点,通过对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占有、个体行为的算法化调控以及生物数据资源的资本化整合,建立起对平台生命的系统性规训。一方面,平台劳动者的工作过程与用户的生活时间在规训中被功能化与商品化,个体生命的自主性逐渐被平台逻辑所侵蚀;另一方面,个体价值被资本逻辑消解,重塑为算法治理与数据生产的附属环节,个体生命在无形中被平台资本重新定义为“数字齿轮”。对平台资本主义生命政治规训的批判性反思表明,平台规训不仅削弱了个体的自主性,还在价值认同上使个体逐渐依附于技术性规则与符号性反馈。推动数据伦理的建构、劳动权益的保障、平台治理的多元以及数字主体的重塑,将成为抵抗这一生命政治规训、实现个体解放的关键方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将青年卢卡奇定性为“人本主义者”的传统观点,由于缺乏对“人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清晰界定以及忽略《历史与阶级意识》成书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将人本主义错认为青年卢卡奇的理论问题式,并未能察明卢卡奇在人本主义思想上的二律背反性质,因而几近一种强制阐释。事实上,在对人本主义的定义进行重新考察后可知,青年卢卡奇不应被称为“人本主义者”。第一,卢卡奇对在哲学和美学上对费尔巴哈和席勒、谢林的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抨击了人本主义辩证法在理论出发点和手段上的错误,但没能在目的论上区分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第二,卢卡奇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维度上,尝试建构的以阶级意识和政党组织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体观,超越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人本主义主体理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一直以来都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视作是马克思对海尔曼·克利盖关于费尔巴哈哲学论争后果,但随着近年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视作赫斯在《最后的哲学家》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赫斯有关,以上的观点便遭到了挑战。这意味着《提纲》与《神圣家族》存有紧密关系,其中《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简称《摘要》)是马克思写作《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这意味着《摘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援引性的文本,正是因为在《摘要》中马克思重温了黑格尔哲学,因此才能在之后的著作中有能力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本文提出《提纲》的“援引说”,认为《提纲》实际上是《摘要》的写作意图的援引。马克思不仅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重申了《摘要》的论域范畴,还扩展了《摘要》中的写作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巴枯宁作为在第一国际的政治舞台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强劲对手,表面以“马克思的学生”自居,用激进的言论掩盖他思想上小资产阶级倾向和哲学上形而上学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对巴枯宁反权威观谬论进行驳斥,为工人阶级的革命道路肃清障碍,确立了科学权威观的地位。基于对《论权威》等经典文本的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威思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管理和意识形态等层面确立权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从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是机器”到智能时代人类对人与物质关系深入思考所衍生“机器是人”的哲学转变,标志着人类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化思考,也预示着类人主体与社会历史主体的关系转变。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具身拟态化呈现,是确认“机器是人”这一哲学隐喻的极致呈现。人形机器人以“拟人化”的外观设计、自然交互能力以及情感计算技术为核心,实现了“机器是人”的人性表达。通过高度仿真的身体结构、类人化的语言与动作模式以及复杂的情感交互能力,人形机器人不仅增强了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也使其逐步被赋予人类社会身份。对人形机器人的考察表明,智能机器已经从单向的工具性角色转变为能够与人类进行认知交换、语言交流、情感交织的“类人伙伴”,并且在与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转化或替代人类的社会功能。人类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智能机器的功能性认知,对未来技术伦理和人机共生社会规范进行渐进重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和农民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再造了乡村社会的面貌。在经济层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中与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社会层面,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农民从分散的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合作群体,统治乡村社会几千年的族权、神权、夫权等权力体系被打破,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逐步瓦解,基层党组织不断壮大,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健全。在思想层面,打破了农民长期以来的个体小农意识,塑造了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坚定历史自信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历史的细节存在“讽刺性的颠倒”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辩证性的规律揭示,人类的历史在曲折中前进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规律性的辩证判断。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历史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自信,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史的自信。厘清恩格斯“政治遗嘱”所贯穿的“历史自信”这一内在线索,是对“两个恩格斯相互对立”观点的有力驳斥。此外,把握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意涵对于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引领、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5-01-05
摘要:一般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II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紧密相关,并形成了“夹杂说”和“交叉写作说”的两种观点。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限制在《手稿》第三部分中,一方面没有深入到《摘要》中逻辑结构和写作意图,更忽略了同时期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结构的深度揭示和理论批判。因此,需要重新理解《摘要》的理论定位与写作意图。本文提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的“准备材料说”,认为《摘要》实际上是《神圣家族》写作的“准备材料”。马克思不仅在《神圣家族》中利用了《摘要》揭示了黑格尔的思辨结构,还在《神圣家族》中扩展了《摘要》未尽部分的继续说明。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摘要:一般对马克思的平等思想解读都局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不涉及到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将平等视作观念论的产物。但实际上,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存在平等思想,并在对鲍威尔的深刻批判中深化了其平等思想。马克思不仅将平等视作共产主义思想重要的理论范畴,而且认为平等是社会现实需求的体现。因此,对于马克思而言,平等不再是观念论的产物,而是人类解放的现实诉求。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运用哲学方法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关键性文本。其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的两个目标,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政治批判为实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政治哲学批评路径,并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精神滋养。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理解马克思政治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转向的重要切入点。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马克思对康德哲学充分吸收和对黑格尔哲学内在理解,从中逐渐建立起其哲学基础,经过理性国家的现实批判、市民社会的政治批判、人本质的形上批判的三个批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转向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而摆脱以形上信仰为基础的知识形态,实现了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决裂与超越,达到对以形上信仰为基础的知识形态的形上精神意识体系的消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一直以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部分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简称《批判》)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动机解读形成了“准备材料说”和“突然写作说”,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将限制在政治经济学背景下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语境中,这意味着一方面没有深入到这部分写作结构和写作意图,另一方面更忽视了马克思早期的政治批判理论线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批判》的理论定位与写作意图。本文提出《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政治批判的延续,即“政治批判延续说”。马克思不仅在《批判》中深化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还在《批判》中扩展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相关观点。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十月革命”前夕,列宁以“通常所说”将“社会主义”定位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首次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统一,具有巨大历史贡献。列宁初始定位社会主义有特定革命形势与历史背景,当时高定位的社会特征更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但概念溯源论证上存在多个史实与逻辑偏差,苏俄(苏联)初始实践未能反思初始定位偏差。社会主义(社会)应初始定位于马克思的“过渡时期”阶段。社会主义定位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基本问题,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最能代表马克思特里尔时期思想状况和人生价值指向的是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这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特里尔时期的思想状况,是马克思初步关于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表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最初原点,成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基因。作为马克思著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里尔时期著作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所不可回避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挖掘与研究马克思特里尔时期主要著作所承载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直观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从而让我们充分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精髓。为此,我们需要回到特里尔时期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基因和他的思想原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葛兰西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是中译本《狱中札记》未能完整呈现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意大利语1975年版《狱中札记》第11、16和17号笔记中的部分篇目,发现葛兰西对科学的概念性和目的性、技术的积累性和现实性等问题进行过充分讨论。经过对关键文本的翻译,认为葛兰西并不完全支持所谓“绝对历史主义”,而是驳斥技术的“机械唯物式进步规律”,反对形而上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对意大利工业重建的干预印证了葛兰西的担忧。这一重要历史过程启示中国应坚持从概念定义和科技形式的内在关系角度,认识美国科技霸权的全球布局,积极总结交通科学技术突破的先进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并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卢卡奇在本国革命失败以后,提出从失败教训中重新认识俄国革命经验的要求,指出广大无产阶级深陷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有接受无产阶级意识,致使革命失败。他坚持只有把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劳动者思想的“物化”,才能同时达成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和重建无产阶级意识的目标。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没有将个人的意愿同无产阶级意识结合起来;其次,没有注意到革命实践是实现总体性的中介;最后,没有针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如何觉醒提出具体方法。但是,该思想在认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探讨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批判既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也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而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深入考察卢森堡批判的理论贡献,分析其批判的思想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批判的宝贵经验与历史教训,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无疑对于回答如何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