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经济形势与一揽子增量政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局面,财政政策必须包括相当的扩张性。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形势下,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不宜以收支平衡、限制举债为目标,而应该加大举债力度来稳定经济增长与防控债务风险,保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率。这一轮财政化债是财政政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债资金既有助于直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推动作用。

  •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超额商誉抑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上市公司超额商誉带来的巨大商誉泡沫已成为隐藏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金融风险因素,给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自我规制的治理策略和长期价值追求,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企业声誉,抑制了企业超额商誉,且股东责任履行对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于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控股、管理层过度自信、审计师来自非四大事务所和被并购方处于业绩承诺期的企业中。此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可以通过抑制超额商誉来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当前应着力优化监管和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释放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正向经济效应。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思想基础、实践要求和发展方向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统筹“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内嵌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从思想基础上讲,其根源于“两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魂,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从内涵上讲,其包括“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大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规矩意识和规律意识。当前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以金融人才为重要载体,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强国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

  • 外生冲击、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压力较大,强化宏观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支持十分关键。研发补贴等供给侧政策,短期内对稳增长的作用较弱,但能够推动企业提高研发投资占比,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这一效应随着研发外溢效应的上升而不断增强。与此不同,居民消费补贴等需求侧政策,长期内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但短期内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该效应在资本产出弹性下降时会进一步凸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供需政策促进长短期经济增长的合力。

  • 回流精英参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和政策优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破解乡村人才短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要点,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难题。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回流潮”正在中国乡村涌现,但学界对此议题仍关注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回流精英在激活乡村产业升级新路径、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经验+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理念融合与实践落地价值观念的深层差异和磨合困境、资源整合与精准投放出现偏差或浪费、与本土村民协作共生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与失衡、巩固与拓展治理成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等严峻挑战。基于此,提出建立多元参与的乡村治理决策机制、开展跨区域的资源协同合作、完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营造乡村人才发展软环境、依托回流精英参与推动乡村教育融合等方式优化回流精英参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路径。本文探讨回流精英的理论内涵、梳理回流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主要进展和现实挑战,可为顶层擘画乡村治理有效、设计能持续驱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城投平台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稳妥有效防控地方债务和银行系统风险,对于实现稳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以城投平台为主要载体的隐性债务持续扩张,成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集中体现为财政与金融风险的相互溢出。实证分析发现:从静态溢出效应来看,城投平台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较强的联动关系,且城投平台债务在风险溢出网络中处于信息先导地位;从动态溢出效应来看,城投平台债务是风险的净输出者,而且2020 年疫情冲击后,地方政府债务处于城投平台债务风险溢出的被动接受地位,起到吸收风险的作用;全样本的动态总溢出指数既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地方债务与银行系统之间风险溢出的动态响应,又对危机事件十分敏感,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研究结论为建立地方债务风险治理长效机制、促进财政金融稳定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 “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 ——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的新范式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 社区同群效应与居民网络消费扩容提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扩内需、促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高效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途径。作为人际互动与社会关系构建的关键场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能强化居民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能使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同群效应。社区同群效应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溢出,在促进居民网络消费扩容提质的同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消费信贷、提升消费等级和降低居民依赖心理,使得低于参考点的居民受到激励,实现网络消费的扩容提质,这一点在男性和银发群体以及处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社区同群效应对居民网络消费所产生的这种积极作用,为建立社区交流机制、设计符合居民需求特点的网络消费信贷体系、树立理性消费观和构建能释放内需动力的消费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也丰富了居民消费领域的研究。

  • 全球新变局之下中国构建金融强国的国际金融方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

  •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2018年政府不再宣布M2的调控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事实上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的共识。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曾尝试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但它并不是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首先需要明确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指标利率,隔夜回购利率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要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使利率走廊收窄并变得更加灵活;其次,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央银行贷款和基于国债买卖的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此,需要发挥再贷款或再贴现的第一级市场流动性调控功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使利率平滑化和引导利率期限结构。

  • 全球新变局之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驱动因素、方案比较与未来展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在全球新变局之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调整与重构。短期内,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暂不会被取代;中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发生新的变革。当前,代表性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包括部分以大宗商品为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I、以SDR或数字货币为基础的一体化超主权货币体系、以多种储备货币为基础的多元化货币体系。本文基于货币发行和货币竞争两个维度构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二元分析框架,对上述代表性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信用货币体系仍然是符合货币演进规律的主要货币本位形式,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可能更为现实,数字货币亦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激烈竞争的新维度,但其影响尚不确定。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当在国际金融秩序重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安全与发展为目标,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科技金融:理论脉络、实践现状与研究展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均是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发展。当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构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源的跨期、跨部门配置是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成果,首先,辨析了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其次,评述了学术界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并评析了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再次,梳理了关于科技金融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科技金融领域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深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科技金融定位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