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 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推扩”做出解释。 概括地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推扩”是指人们在相似的情境中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 这个过程即孟子所说的“举斯心加诸彼”。 “举……加诸……”的形式表明,“推扩”是一种人们主动发起的行为。 为了理解这种主动性,有必要区分出情感的当下呈现与主动呈现。 一个完整的“推扩”过程是一个情感以其当下呈现为起点而主动呈现的过程。 为了实现“推扩”,人们需要实现情境的转化,亦即需要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触动事件建立某种联系。 情境转化的前提,在于人们以自身本有之四心为对象的“内省之思”。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孟子以“好辩”著称于世,其“辨”包括游说诸侯的政治性辩对,以及与其他思想学派围绕仁义的学理性辩论。孟子对诸侯的游说辩对事业,最能表现其对现实情势考量的话语实践,可从法语与巽言来看。法语的论说特点是当面直陈对方的过错,是非标准分明,目的在于使论说对象思过改错。巽言的论说特点则是使人听之欣悦,启发对方的良知,从而劝喻诸侯推行仁政。二者的内核都是孟子积极致力于以王道仁政为核心的儒学政治思想的理论建设。就学理性辩论而言,孟子与他人的论辩“驳”的成分要远大于“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其与告子之间围绕“仁义内外”及“人性之善恶”展开的一系列论辩。这种对抗性论辩的作用主要是澄清儒家义理的思想边界。而孟子真正安顿儒家义理之学的根基,当属其以四端之心为其性善说奠基性的论证。总之,孟子在思想上的创造性,与“辩”所造就的思辨理性有莫大的关联。正是对“辩”的自觉,使孟子不仅发孔子所未发,为儒家理论事业奠定规模,也以其论说实践为如何言说思辨性学问树立了一种典范。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费孝通基本上视中国传统社会为受儒家礼俗宰制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也可以说就是儒家的差序格局。除了差序格局这个角度,费孝通其实还从无为政治的角度讨论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乡土中国》中关于无为政治的论述,在当时引发的争论并不弱于关于差序格局的争论。如今,却几乎是一个全然被忽视甚至忘却的命题。费孝通用无为政治来描述皇权的无为、乡土社会中的政治无为以及政治哲学中的无为主义。无为政治充满着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差序格局概念一样,无为政治也具有概念的含混性与意义的丰富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形质学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在中世纪通过经院哲学家而获得了更加系统性的表述。16—17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耶稣会士将其引入中国。利玛窦初步介绍了形式因和质料因,而最终高一志对形质说有比较系统的介绍,肯定物理世界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形质说对中国思想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天主实义》《寰有诠》《性学觕述》《万物真原》和《寰宇始末》展示了晚明耶稣会士为适应中国思想对形质说所做的调整。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辩证法是施莱尔马赫哲学的根基所在。他将辩证法发展成为从事哲学思考的普遍性的和根本性的工具。施莱尔马赫突破了康德在理论哲学中将辩证法界定为“幻相的逻辑”的做法,这背后是施莱尔马赫借用斯宾诺莎实体哲学突破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施莱尔马赫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从而统合了知识的形式和存在的内容。他所探讨的最高本原既是先验的,是知识的可能性条件,也是超验的,是存在的最高根据。施莱尔马赫通过辩证法极大地突破了康德哲学的限度,与后康德时代的各种哲学体系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对话关系。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技术哲学经数次转向后形成的设计哲学注重技术人工物本身,而技术人工物作为物理实体具有结构—功能双重属性。人工物作为设计的结果,其设计的过程既包括物理结构的实现,又包括功能的实现,因此可以说设计就是技术人工物两重属性之间的连接机制。胡克斯与弗玛斯提出的使用—计划进路下的ICE理论,通过给出设计者和使用者视角的功能归属定义及其阐释,一方面化解了人工物的结构—功能两重性难题,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单纯的意向理论、因果—角色理论和进化理论各自的理论不足。尽管如此,ICE功能理论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地位的解释仍然是单薄的,功能归属并不能为技术人工物提供个体化标准。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要求更深入完整地理解设计、使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丹尼尔·科恩(Daniel Cohen)是美国哲学家和论证理论家,美国科尔比学院哲学院教授,他与安德鲁·阿伯丁(Andrew Aberdein)教授共同提出了一个德性视角下的论证理论研究——德性论证理论(Virtue argumentation theory)。科恩教授的代表作包括德性论证理论的开创性文章《适得其反的论证》(Arguments that Backfire,2005),《德性知识论与论证理论》(Virtue Epistemology and Argumentation Theory,2007)《德性,在语境中》(Virtue,in Context, 2013)以及专著《哲学中的论证与隐喻》(Arguments and Metaphors in Philosophy, 2004)等。对于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论证理论与德性理论的德性论证理论,在尝试解锁聚焦于论证主体内部的论证概念的同时,彰显了论证理论作为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张力,汇聚了非形式逻辑、语用论辩学、修辞论证和批判性思维等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回响。近十余年来,德性论证理论的相关讨论已形成数百余篇文献,见诸《论证》(Argumentation)、《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论题》(Topoi)等论证理论的标志性期刊。 对于德性的探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学者对德性论证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夫之寄怀方以智的诗一共八首。这八首诗对我们了解两人的交游及思想联系至关重要。品读其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几条结论:第一,方、王二人并非一见如故,他们的相识相知有一个过程,两人差不多到晚年才真正理解对方,是谓“相知不贵早”。第二,说他们晚年因对儒佛态度不同而产生了裂痕,是不能成立的。第三,王夫之最推崇方以智的,不是他的学说,而是他的人品,包括气节和操守等。王夫之笔下的方以智,是忠臣,是志士,是有本之人。在很大程度上,方以智的这一形象也是王夫之自己人格理想的一种投射。第四,王夫之虽然排佛,痛骂异端,但他并不认为方以智出家是错的。每个人身份不同,际遇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方以智名义上是永历的阁臣,不出家就得出仕。王夫之不仅知道,而且也能理解。所以他才会在诗中写道,“唯有寻思归计好”“鸟道别峰许攀”。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孟子》以“对话”为其基本的论说方式,却非单纯对日常对话的辑录,而是一部以对话形式展开的理论著述,带有浓烈的书写说理性色彩。这种论说方式,可以“书写的说理性对话”概括。要理解这一定位,需从“对话”与“书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就“对话”而言,是指对话的发生有其真实性基础。《孟子》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对话发生时的原初语境,包括孟子游说或论辩场景的记事性、其对话人物的身份形象、基于说服目的的策略性修辞等等。其论说效果是实践性的。就“书写”而言,《孟子》中的对话,论点论据一应俱全,说理则层层推进,逻辑条理清楚,首尾呼应,有较为完整严密的论证结构。这些对话没有丧失口头交谈的原始沟通性,又表现出强烈的书写色彩。其论说意义主要是理论性的,即孟子在对话论辩中发展出以性善论与王道论为核心,彼此又相互支援的儒家义理系统,实现了儒家思想的初步理论化。《孟子》“书写的对话”的论说方式,不只关涉伦理政治生活的话语实践,更在于说理所导向的学理建构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教育实践是讨论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 孔子教育哲学以强调“忠信”等自然美德为基础,以守护这些自然美德为旨归。 在其教育实践中,关于“好学”的评论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能唤起人对万物的好奇和敏感,又能提示人自我表达的审慎和节制。 “好古”则是“好学”的最高境界,它导向古典教育的最高主题,即通过塑造人类心灵来塑造政治社会。 以孔子教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养和美德塑造。 作为一种精神教养,它对受教育者有一种天然的选择;作为一种美德塑造,与其说是赋予受教育者某种德性,不如说是保护和滋养受教育者本身就具有的某种品质。 古典教育的最高主题是选取怎样的文艺来塑造人类心灵,并通过塑造人类心灵来改善政治社会的问题。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对笔者自创的文化互动转型论进行反思。第一部分,理论建构与框架。笔者在《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一文中分析和评价20世纪已有的文化理论,总结学术界在文化研究中达到的五点共识,提出文化互动转型论的五条基本立场,阐述该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解释力与解释域。笔者引入跨文化的视野,研究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古希腊哲学、早期基督教,用该理论的基本论点解释各种学术问题,在研究中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展。该理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内在原因在于笔者在建构这种理论时运用辩证思维,对学界以往研究成果作了合理的扬弃,构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理论框架,其外在原因在于这种理论的基本点与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开放、文化复兴的大业相契合。第三部分,补充与扩展。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术动态的变化,文化互动转型论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促使笔者去补充和扩展这种理论。第四部分,宏观与微观。笔者以文化为纽带,以语言学、语文学、词源学为工具,把宏观层面的文化研究延伸到微观层面。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构建逻辑与哲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要以树立逻辑的观念与哲学的观念为前提。逻辑的观念是对逻辑本性的认识,涉及我们如何理解逻辑本身,指引逻辑研究的方向。整个逻辑发展史经历了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的深刻转变,逻辑研究的概念、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然而逻辑的观念却始终保持不变。研究“中国逻辑”也要有逻辑的观念。哲学的观念是对哲学本性的认识,指引哲学研究的方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通过关于“是本身”的研究建立起哲学的观念,这一观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逻辑的观念与哲学的观念是密切联系的,逻辑为形而上学提供思想的架格,形而上学以关于逻辑的解释为基础。在西方哲学史上,两种观念一直延续不断。同样,研究“中国哲学”也要有哲学的观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3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独”是“诚其心”。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慎其心”,只是两者对“心”的看法不一,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是至善无恶的,因此需要遵从本心,而后者认为“心”容易不正而倒向恶,故而需要“诚其心”。“慎独”含义的变迁反映了“心”在儒家思想中的逐步凸显。在孔子、子思之后,“慎独”由一种外在的修养工夫朝着两种面向发展:一种是《大学》和《荀子》的偏向于内心的修养工夫,另一种是思孟学派的顺从心本体。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文明史意义。从“心本”到“身本”的结构转换,与西方文化中从意识到身体的转换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也有差别。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可以发现关于现代性的另一种叙事,即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儒学方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探究小农户在“去过密化的‘转折点’”如何自发应对,基于云南省凤庆县马庄村实际案例,以小农户的劳动过程为研究视角,归纳了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小农户据此制定的作物搭配策略、生产节奏配置和劳动力投入方案,以及小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客观条件变化所作出的调整。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在小农户各项禀赋条件中居于核心地位,“快速增长的城镇化和非农就业”是促成中国农业生产进入“去过密化的‘转折点’”的关键变迁事件。在此背景下,小农户在“去过密化的‘转折点’”的自发应对,集中表现为其在农工商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调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作用形式。邹元标通过将无意与慎独互释,凸显慎独作为本体工夫动静一贯、体用一源的意涵。他还提出知止为《大学》之功,以性正心,以至善性体扶正茫荡之心;以无化有,强调“止而无止”才是真知止。要而言之,邹元标的无意工夫以自然明觉、真诚恻怛为根基,以生生一体的至善境界为旨趣。相较于刘宗周标举未发之中,邹元标更为偏重已发之和,他在由心转性的思想背景下倡扬修悟双融、坚守心性合一,旨在彰明阳明之真义,救正良知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船山文风抑扬详瞻,以说理见长,这一特色与其身处明清之际的大背景相关。面对学术渐驳与晚明以来的空疏之风,船山选择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力诋殊途,«读四书大全说»可作为其论说的典型代表。船山有接续道学传统的自觉,因而在该书中更专注于与理学家展开对话。同时船山也依循理学家区分出“守正道”与“屏邪说”两种辨说,前者属于进学方式,后者属于辨异端,二者有本末轻重的差别。为防范空疏之病,船山阐述道理多从名义辨析的分殊之途展开,其典型形态可归纳为两轮并举与分层讨论。最终,船山通过彰显«论语»在“四书”当中的特殊地位,为其分殊之论做一个统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从“德性”视角对儒家伦理学进行诠释与建构的主要问题是,行为者的品格善与行为的规范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这涉及到伦理学中的描述性与规范性之分,在孟子儒学中体现为“德”与“义”的关系。“德”的涵义包括“性德”的实然层面与“德善”的规范性层面。四端之心即良能良知,是人生而具有的能知能行的“性德”,具有描述性的意义。而四端之能力在“思善”的导向中,通过“知言养气”并“集义”而行的途径得到发展,“义”作为知行的规范性要求,在“向善”而思中成为行为的原则。“义”形成于“集义”而行,“性德”从而充实为“至善”之德,也就是“四德”达到完善整合、或“德”之“得善”的状态,即“德善”。以“德善”为目标,决定了“义”具有“向善”的规范性。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康德著作诠释史上存在一个“悬案”:为什么在康德的不同文本中,判断表中量的契机与范畴表中量的范畴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与多数对此问题发表过看法的诠释者不同,我们并不预设康德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对应关系有着既定的观点。因为决定这个对应关系的乃是超绝逻辑的核心课题,即范畴如何使得认识的对象成为可能。康德在不同文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对应关系这个事实,很可能恰恰表明他关于这一课题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基于对康德的相关思路的考察,揭示了康德相关文本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康德相关文本的年代学与这一变化是吻合的。于是,对于上述悬案,我们给出了一个发生学的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