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 数字化转型速度如何影响企业债务融资——基于“降成本”与“去杠杆”视角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将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与宏观政策层面的“降成本”和“去杠杆”任务相结合,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速度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有效抑制代理风险、信息风险及声誉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有助于实现“降成本”的目标。对于非成熟期、供应链集成与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速度的“降成本”作用更明显。基于数字化转型速度优化的研究发现,一方面,相较于数字化转型匀速与减速,数字化转型加速显著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数字化转型减速提升债务融资成本的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的边际递减效应而非管理层自利行为;另一方面,反映外部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宽带中国”政策与内部数字化转型速度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互补”效应。基于“去杠杆”视角的债务结构优化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及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去杠杆”目标,其中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去杠杆”作用尤为突出。

  • 经营投资问责与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以股价崩盘风险为研究视角,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经营投资同责制度对国有企业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投资同责制度实施之后,国有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而提髙投资决策稳健性、降低代理成本和改善信息不透明度是经营投资同责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拓展性研究发现,经营投资同责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高暫激励更强、法治环境更好和行政层级更高的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的经济后果分析发现,经营投资同责缓解股价崩盘风险后显著提升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研究结论不仅为经营投资同责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还为健全国有企业同责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 宏观审慎监管、信贷结构优化 与风险缓释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5-06

    摘要: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企业异质性的宏观经济模型, 系统考察不同宏观审慎政策的信贷结构优化效应和金融风险缓释效应。 研究发现: 第一, 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在传统货币政策规则的基础上盯住资本资产价格, 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盯住产出缺口和信贷量; 第二, 宏观审慎政策的介入可有效削弱金融供给冲击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 改善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贵”, 同时可有效缓解金融风险冲击造成的经济紧缩现象、 避免金融风险积聚, 相较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可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控和金融稳定作用; 第三,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效果会随着国有企业占比的提高而加强, 进而有效纠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 本文研究顺应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 “双支柱” 调控框架的政策方针, 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实现金融资源 “精准滴灌”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竞争还是合作: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下的政府行为抉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摘要:纵向财政关系的规范与协调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入手,探究了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之下纵向层级政府在财政竟争与合作行为之问如何抉择的问题。本文基于 1997—2009年县级面板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后发现,当地级市的财政利益因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受损时,总体来看其下辖的非改革县的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将会增加,这表明地级市为弥补自身利益会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以求合作共赢。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市弱县”情况下的地级市和组织政府性基金收入他力强的地级市对余下非改革县的帮扶力度较大;地级市主要借助于专项转移支付工具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而非一般性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