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元修《辽史·食货志》历来被视作研究契丹王朝社会经济史的基础文献,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其文本来源与编纂过程。通过史源学的分梳可知,这篇志文其实并没有辽金时代的现成文本作为独立来源,而是元末史官对旧史纪、志、传及宋代文献加以分类杂抄而形成的二手文本,无论具体史料编排,抑或总体叙述脉络,都存在诸多错谬。该志的主要价值仅在于保存旧史本纪的零星佚文,与寻常正史《食货志》不可等同。惟有破除对这一所谓核心主干材料的依赖,全面反思乃至彻底走出元人有关辽代经济史的叙述框架,才可能寻得更贴近历史现场的研究结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随着清代对蒙贸易的繁荣,位于漠南蒙古草原的归绥地区的商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此期间,驼运作为该地区商业贸易主要运输方式开始广泛地流行,逐渐发展为集贸易与运输为一体的行业,并成为归绥地区行商群体的一部分。作为与地方社会相生相伴的行业,驼运与地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过关注该行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地方社会的不同群体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能够进一步揭示出驼运行业在地方社会发挥的作用、带来的影响以及行业背后的社会状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02 年以来,“新西兰环境史”虽然已经成长为全球南方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但却不为我国学界所熟知。该领域的起源、成就和研究取径与全球环境史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同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问题。新西兰环境史研究偏爱森林、农业、生态入侵与物种交流等主题,既关注物质层面的生态和经济变迁,也重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作用。就研究路径而言,民族认同和生态帝国主义中心—边缘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帝国网络叙事、在全球视野下关注地方生态变化或者追踪生态与文化要素的流动成为写作的新趋势。新西兰环境史研究脱胎于移民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与新西兰人追寻自我身份和认同的问题密切相关。大多数研究围绕“新欧洲国家”的学术定位展开,局限于殖民时期白人男性与环境的关系。新的研究开始探索华人和毛利人的故事,从而挑战这种定位和欧洲中心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华北农村社会的核心组织机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相比于华南农村的宗族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核心组织机制一直晦暗不明。满铁的“华北惯调”提供了比较详细的乡村图景。沙井村的个案表明,“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制,存在于个人、家族乃至村庄社会各层级关系中,担负着举办公共性事务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会”可以与“宗族”一样被视为华北农村社会的一种核心组织机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法藏敦煌文献P.3438V 为沙州官告国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王鼎状四件,记述其在沙州赴宴、参与打颙活动等事迹。又据书道博物馆藏第116 号《观世音经》王鼎写经题记纪年“天福十四年三月六日”及BD09522V 王鼎某状封筒,可将P.3438V 的撰作时间确定为乾祐元年十二月(公历949 年初)。王鼎等带来了后汉朝廷授曹元忠节度留后、检校司空的官告及“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印”。对该状的释读有助于廓清后晋、后汉之际沙州与中原的交聘史事,官告国信判官王鼎在敦煌的活动亦体现“天使”受到曹氏归义军使府的特殊招待。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20世纪下半叶, 随着写本学与书籍史的发展, 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写本的“地层学”(stratigraphy of the manuscript)理论。这一理论将写本比作考古遗址,将写本内部的历史层累视作考古遗址中的地层(strata)。不少敦煌写本同样具有复杂的、层累的内部结构,具有一段时间内演变发展形成的“地层”。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册子本为例,使用西方写本学的方法剖析若干写本的内部地层,为相关文献整理、写本编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