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海银行是山东根据地主要金融机构,凭借其出色的运营能力,建构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会计制度。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保障北海银行正常运作,促进财政统一收支与供给,抵御敌对势力“蚕食”山东金融的需要。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初步构建、规范发展到统一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以会计记录、会计稽核和内部控制为一体的会计体系,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会计运作流程及工作机制,保障了北海银行日常运作,规范了会计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壮大了会计队伍,为中国人民银行输送了大批会计人才。北海银行会计制度始终以“为金融服务”为主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发挥了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厉行节约”思想的生动体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师服务收费的制定经过双方自由商定、会计师公会制定和政府制定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其中收费标准的高低在当时引发不少议论,会计师行业普遍认为,其收费与英美相比过低。如仔细分析比较,其实上层会计师差距不大,下层事务员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配结构性不公平造成的。少数人认为如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来看,会计师公费标准是过高了;认为我国会计师公费标准过低的主要原因是与英美会计师收费的以偏概全比较以及会计师对本身职业自视甚高,期望值与现实落差太大。当时会计师实际收费大大超过《会计师公费标准规则》的规定,中小工商企业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会计师业务市场,会计师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制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而信息调研是银行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调研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其信息能力的建设重点从最初的偏重信息获取逐渐变化为强调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该文以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调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线索,结合档案和近代报刊等资料,考察银行在信息能力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认为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的推进是征信理论发展与银行业务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能力的提升使华资银行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其管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构建,不仅受到日俄(苏)的多方阻挠,而且受到它们对东北铁路修筑权竞夺及日美关系的影响。中国在美国支持下勉力建成的铁路系统,与日苏所控路港系统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因缺乏优势出海港等原因而被迫建立的给养关系。由于日本借款包筑中国铁路等原因,成为日本给养线的中国铁路较苏联为多,不仅使日本获利更多,而且分割了中东路在东北北部的腹地,对苏控路港系统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处于“两强凌一弱”格局下的中国路港系统的实际竞争力弱于日俄(苏),与预期竞争力间出现了较大反差,但它还是对日苏所控路港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为了保障购用铁路材料的利权,在政、商的统筹合作下,川粤汉铁路与汉冶萍公司签订购轨合同,以示共同“扶助路政”,号召地方各路通用本国所造钢轨及料件,以改变以往铁路建设依赖外洋路轨的状况,富有经济民族主义之意义。一战期间,外洋钢铁输华受限,川粤汉铁路与汉冶萍公司本可借此时机推进这一合作。但是,合同双方在钢轨加价问题上产生争执,居中调停的北洋政府交通部又处置不当。于是,政商之间的利益纠葛、不顾大局,延误了有利机会,成为经济民族主义实践的一个障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摆脱西方技术控制、实现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化的重要基础是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标准的确定。晚清以来,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套与本国地理环境和运输需求相适应的铁路建设规范,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中国铁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成了以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级铁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粤汉铁路株韶段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推进和建设,展现逐渐成长的铁路技术力量。粤汉铁路株韶段在铁路技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统一技术标准、提升筑路技术和集聚铁路人才。从技术史角度而言,粤汉铁路株韶段无疑是划时代的标杆,是近代铁路自主化进程中的一次跨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半殖民地中国的反帝话语呈现出“有限反帝”与“向内反帝”两种主导倾向,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风貌与反帝书写模式。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存在状况极为复杂,当局的反帝态度随时局而变,外交话语对于列强的描述在“帝国”与“友邦”之间不断切换。在多方势力博弈的历史背景下,反帝话语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呈现出“有限反帝”的书写状况。反帝书写常常以“反资”代替“反帝”,外国人形象通常处于缺席状态或被后台化处理,近洋人物成了帝国主义批判的主要对象,由此带来了“向外反帝”书写的薄弱和“向内反帝”书写的繁盛。“向内反帝”话语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帝反殖书写,也为拆解半殖民地的主奴社会结构提供了方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胶州一地的历史虽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但是胶州之名的产生却迟至北魏,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专名。后来朝代鼎革,地方行政制度多变,胶州经历了废弃、重置等周折,而且在行政区划之外,又被赋予了具体的一地之名的意义。期间,随着国家统一与政权稳固,胶州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地理范围亦逐渐缩小。清代,胶州疆域虽促于前朝,但却明显舒于今日。在陆地上,其地西接高密,北依平度,西南达胶南的张家楼镇、大村镇的东北以及藏南镇的最东边,东北向即墨七及镇延伸。在海域上,随着清代胶即关系的变化,胶州所辖海域范围亦呈多变之姿,历史上出现的胶海、胶州海、少海、胶州湾等称谓,其内涵都有时代的限制,不能简单互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孙葆田、宋书升、法伟堂、柯劭、郑果五人,皆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籍贯分别为今青岛、威海、潍坊三地,属于胶东地区。他们学术兴趣相近,政治立场一致,私交甚好,活跃于北京、齐鲁学术圈,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甚至数学等领域皆有高深造诣。《清史稿·儒林传》和徐世昌《清儒学案》、钱穆《清儒学案》皆将之视为同一学派,列为清代学术之殿军。他们固守中国传统学术,其治学由经入史,讲求经世致用;学术上主汉兼宋,融合古今文经学;在文学创作上,诗宗杜甫,文踵桐城,展示出较为明显的特色,在晚清民初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商埠数量增长,条约口岸体制逐渐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扩张。重庆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立约开埠的过程尤为值得重视。1887至1889年间,英商立德乐筹资订造“固陵”号轮船,试图凭借《烟台条约》条款上溯川江,迫使重庆开埠,但商人隐瞒了“固陵”号轮船建成后动力不足的事实,欲以私利寻求英国政府支持。这一冒险计划受到英国驻华公使阻拦,甚至引发英国外交部和公使之间的矛盾。中英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却积极调和地方抵制势力,主动以重庆开埠换取轮船罢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更是在交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固陵”号计划是导致重庆开埠的直接原因。这一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华洋矛盾与央地博弈交织的情形,有助于认识晚清扩张条约口岸体制的内外动力与中国走向近代的独特过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台东直隶州最后一任最高军政长官,胡传对台湾东部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是对清政府治理台湾的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言;二是按部就班地实施台东地区的基层治理,维护了清政府治理开发台东地区的成果;三是在军中厉行禁烟,整顿驻防军队,并在甲午战争危局中为筹办台东海防尽了心力。虽然台湾最终在甲午战败之后被迫割让给日本侵略者,但胡传在台三年多的所作所为,表明其在台东地区开发史乃至近代中国边疆开发史上的贡献不可磨灭。从清政府治理开发台湾212年的历史进程来看,胡传用生命为之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一般以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无须向伦敦缴税。其实,1865年英国政府就开始向港英政府征收军税,用于驻军开支。1895年,英国政府将原来定额征收的香港军税,改为按照香港岁入(不包括卖地收入)的17.5%比例征收。1902年起,又改按香港岁入(不包括卖地收入等)的20%比例征收,从而水涨船高地长期分享以鸦片贸易收益为核心财源的香港岁入及经济红利,甚至将香港军税用于新加坡海军基地。香港政、商两界一直反对英国对港征收军税,反对香港分担英国对华、对日贸易的防务费用,坚持要求按照净收入计算军税,以便提高经营成本,减少军税缴付。可是,英国政府却一再驳回香港方面的反对意见。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英国政府无法再征收香港军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恢复对港征收军税,继续分享香港经济复苏与起飞的红利。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英国在华搜取治外法权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通过订立中英不平等条约撰取到“条约上的治外法权”(conventionalextraterritoriality)前,英国已逐步搜取到“事实上的治外法权”(defac-to extraterritoriality)。1807年中英“海王星号案”便是英国搜取在华“事实上的治外法权”第一案。该案发生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夷馆”拒不交凶,不接受广东衙门独立审理该起中英命案的安排。在保商体制乏力和炮舰威等情形下,粤省官宪同意英方设立史无前例的“夷馆法庭”,并以中英“会同审讯”的方式进行审判。至此,英方实现了化用1743年中葡“陈辉千案”确立的,原本仅适用于澳门地区的“乾隆九年定例”意图,第一次在华取得了诸如“夷馆审判权”“会审权”等。将原本不具有普遍性的特别定例适用于内地广州,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英国进一步搜取在华“事实上的治外法权”彻底打开了方便之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留日学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日本“大高系统”为主的留日学生,从学术性团体“中华学艺社”中分化出来,另办政论性刊物《孤军》等,就中国的经济性质与社会性质,以及中国该走何种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都认为中国将走向社会主义,对如何迈入却持不同观点,尤其是在应否效法苏俄走激进革命之路的问题上态度迥异。论争渐次分为两种立场:一者认为中国经济尚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并不具备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先发展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必要的手段;另一方则认为,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参与论争的文化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革命路线。孤军社的分化,是“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化重组的缩影,论争也为随后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准备。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讨论,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问题,已有较多论述,并与第三国际和苏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相关论述遥相呼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雁北盐碱地区域民众刮土熬盐谋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盐政改革、贷款及盐碱地改造裁废土盐,推动盐民转产农业。但因灌溉不当与治理技术问题,农业发展受限,1957年暂允恢复土盐并持续探索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至90年代,盐碱地缩减、收入多元化及食盐供应充足,土盐业彻底消失。雁北民众在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利用和改良相结合的新出路,其中畜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安源既是一座煤炭富矿,也是一座精神富矿,更是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造成的红色基因库。该文以“从总平巷到天安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工运历程”为题,从“盛宣怀奠基江南煤都、毛泽东点燃安源星火、刘少奇创造工运辉煌、李立三燃烧革命激情、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等五个方面回顾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的工运历程,再现工运先驱奋斗足迹,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近代中国开埠前的30多年时间里,伴随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一批中国文士以助手身份及独特工作活跃于广州、澳门及南洋地区。其作为一个群体的出现,是早期中西交流的地域特征、传教士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的需求及中国文士的谋生考量等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协助传教士编纂双语词典等汉语学习书籍,与其合作翻译《圣经》等基督教文献,合力编译出版西学中文期刊及著述,在双方共同演绎的近代早期跨文化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教士的身边人,他们明显受到基督教的不同层面的影响,有的还比较深入,但保守儒家理念的特征同样明显。他们作为下层文士的身份构成,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与文化素养,与传教士雇佣合作关系形成的历史动因,在双方合作编译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作为,徘徊于儒耶之间的文化思想倾向,无不具有后来大规模涌现的“秉笔华士”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他们是晚清“秉笔华士”群体的滥觞。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革命党时期,救济生活困难的海内外党员是孙中山难以轻视的经费支出。这既缘于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政府严厉打击革命党的客观环境,也体现了作为革命党魁的孙中山挽救几近涣散的党组织的个人魄力。但因流亡时期党内经济左支右出,救济党员的费用时常与起义经费混为一谈,继而产生起义经费被极大压缩的“反噬”现象。1915年5月,孙中山宣告停止救济、遣散在日党员,设法“倾注才力财力”于一途,这一决定引发了党内对遣散问题的激烈争论,甚至转向入党誓约与党章的合理性、干部人才臧否以及应否联络海外各处革命同志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救济党员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中华革命党内部在经费运用及组织认同等层面存在严重分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辛亥鼎革后,出于对现任官员进行补行任命,以重塑中央权威的需要,民国北京政府开展了以知事试验为核心的县官选任制度改革。然而,随着知事试验领域“特送试验”、“保结举荐”和“保荐免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知事任用领域“请分”、“指分”与“甄用”制度的日趋泛滥,滥行保荐之风日炽,中央与地方争夺人事权的趋向愈加明显。最终,改革非但未能促成中央集权的强化,反倒加剧了人事权力的下移,并随着军阀政治的盛行而趋于崩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1925年10月,熊克武因“勾结陈炯明密谋围攻广州政府”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拘捕,后又于1927年被无罪释放。长久以来,学界、政界对熊氏被囚的原因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从现有史料来看,“熊案”既不是蒋介石、汪精卫的政治阴谋,也非中共、苏联诬告陷害所致,而应是陈炯明等人精心策划的一起政治冤案。1924年9月,孙中山、唐继尧为了拉拢陈炯明,委派熊之亲信但懋辛与陈联系,遂在不经意间促成了熊克武与陈炯明的暗中联络。其后,陈炯明有意利用熊、陈之间的联络关系,刻意制造伪证,试图离间熊氏与粤政府之间的关系,最终促成了熊克武的被捕和川军熊克武部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