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以及藩属国文化,在汉初依然盛行。“大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受到质疑或挑战的时候,“汉文化”也缺乏一个精神源头和“合法身份”,“汉文化认同”也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从诸多文化中突出出来,为汉王朝所接受。在“楚变汉”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文化身份”逐渐得以确认,推动了汉代文化的深度发展。西汉王朝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以完成,最终形成了代表汉王朝“文化形象”的文学、艺术形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周幽王并非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幽王之后,有携王。携王在位二十一年,且得到诸侯大臣普遍拥戴,最后为晋文侯所杀(前750);携王死后,晋文侯等拥立平王,但诸侯拒绝承认,天下虽无共主,而西周未亡;平王复居京师三年之久,亦为西周之延续。宜白(即平王)曾两次称王:第一次为申侯、曾侯、许男等拥立(前771),并未得到诸侯大臣拥护,旋即放弃王号;第二次为普文侯、郑武公等拥立(前750),即位后三年,东迁成周,方为东周之始。晋文侯生于穆侯七年,他杀殇叔自立在周携王五年(前766),幽王被杀之次年(前770),他尚未即位,不可能助平王东迁;晋文侯在位二十年而非三十五年;郑桓公死于幽王之乱,其子武公东迁,数年后灭邻、灭虢,始建立新郑,也不可能在前770年助周东迁。《竹书纪年》所谓“周二王并立”,清华简《系年》称“周亡王九年”,体现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并不符合事实。《竹书纪年》说幽王灭后“二十四年,定鼎洛邑”,清华简《系年》说携王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三年,乃东徒,止于成周”,两者完全吻合。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东迁,西周存续时间为二百八十一年而非二百五十七年;东周起始时间为公元前747年而非前770年,平王即位应推迟二十年,在位时间亦当相应减削二十年(实际在位三十一年而非五十一年),东周肇始之年当后移二十四年。周平王以幽王嫡嗣自居,而将即位时间“通前数之”,以显示其正统地位,于是,携王在位二十一年、“周亡王九年”的史实因此湮没不彰。平王非周室中兴之主,而是继幽王之后导致周室衰微的又一关键人物。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出土简牍的分类,需要尽可能地立足于古人认识来分析图书的性质和内容,综合“九艺”以及《汉志》《隋志》的分类,目前来看似乎是更为稳妥的认识。律令类简牍或可不从“文书”之类,而当归入书籍并作为单独门类。在此基础上探究战国时人所能见到的文献类目,不仅有助于在操作层面继续探究出土简牍对于材料相对较少的国族、地区相关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更有可能帮助解决战国时人如何读书,抑或说能够读到什么书的疑问;从而利用“同时代”以及尽可能接近诸子时代的相关文献,理解诸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摘要:鲁迅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颇有见地的收藏家,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生动的实物形象。在《鲁迅日记》中,记载有近10枚是先秦时期赵国的钱币,既有赵氏起源地山西境内的平阳、齐贝、长子、襄桓、滋氏、蔺地的布币,也有赵国越过太行山、挺进中原时期的安阳布币、甘丹、白人刀币等,展示出赵国在群雄争霸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也成为赵国商贸发展繁荣的缩影。赵国钱币上所凝聚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鲁迅先生了解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秦国族源当为双重二元。既有研究已指出,秦国族源为二元,其公族为东来的恶来一族之后,而中下层民众则为当地之西方土著。然仔细分析史料,秦国公族的来源恐亦并非如此简单,其很可能是恶来一族与当地某亲周戎族部落通婚融合的产物。其中下层公族的父系祖先当为东来的恶来一族,而核心王族的父系祖先或为戎人。秦族世系表中的中滴应即此戎族部落之祖先,其混入东方族源的世系表当为秦人所附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秦赵共祖之说,可能并非是一个精确的表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文献所见诸侯初封、徙封时接受天子具体的器物赏赐即“分器”,具体可分为俘获殷之器,古代之物,天子用物,特殊信物,通常玉器、车服、兵器、彝器之属五大类。从赏赐分器类别来看,侯的武职属性鲜明。根据册命铭文中称谓体例及《左传》所载唐叔分器,可知唐叔虞本未封侯,亦非甸。同时引算铭文中的引为齐国命卿、天子之臣,手握齐国重兵,故亦受彤弓之赏。公国中宋公受封得赏,夏后氏之璜或即分器。子国中楚国仅为服国并未获封,自然无分器之赏,故楚灵王云齐卫晋鲁皆有分,楚独无。其服国属性,据文献所载其在周初之卑微地位,及迁都占卜依据个人自由意志之事实得以进一步确认。此外,经师根据《周礼》中的五等爵与五种圭璧建构出所谓命圭制度,及衍生出的圭瑁制度、还瑞班瑞制度,得不到文献资料的证实。史籍如《国语》所言“命圭”,或即册命赏赐中圭瓒之圭,故亦属分器。其或在穆王制礼中地位提升,并冠以命圭之称。诸侯觐见周天子所执圭是作为礼物的圭,而非信物,亦非命圭,故《仪礼·觐礼》天子受玉而不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 美国的早期中国研究是在二战以后北美高等教育区域研究框架下的中国研究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如果以《早期中国》杂志的创立为标志,早期中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二十余年后《剑桥中国上古史》的出版,则标志着早期中国研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等层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但也暴露出早期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所存在的问题。《剑桥中国上古史》在主要章节安排上将考古与文献并立的二元结构,可以看作关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方法和材料争论———中国上古史的构建到底是依赖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发现的问题———的集中体现。进一步追问,这一问题就变成传统中国古史研究所依据的文献材料能否像出土文物那样准确可靠地反映上古社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提醒我们进一步反思早期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能否成立以及走向哪里,也促使我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探索材料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材料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有效证据的问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慎子》作为稷下学者少有的保留下来的著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慎子》被历代书志列为法家,又有韩非子吸收慎到之“势”的成说加固了这一印象。近年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我们对战国黄老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也激活了对战国黄老学相关文献的研究,《慎子》也在其列。从实际的考察来看,《慎子》思想以道法结合、君齐万民、因循无为以及得助成势等特征为主,具有深刻的黄老色彩。深入研究《庄子》《荀子》对于慎到的批判,可以弥合慎到形象与《慎子》文本之间的差距,从而将历史记载形象与文本典籍之思想合而为一。通过考察《慎子》与《黄帝四经》,可以进一步确定今本《慎子》的黄老道家基本倾向。由《庄子》《荀子》对慎到的批判,结合《韩非子》对慎到“势”思想的吸收,可以看到慎子的黄老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避讳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名称避讳在“尊亲有序”的社会背景下更为重要。关于句龙如渊姓氏(有作勾龙如渊),后世说法不一。《宋史·勾龙如渊传》记述句龙如渊为“勾”氏,后改“勾龙”。而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认为句龙如渊本姓“句龙”,因“政和诏令”避去“龙”字,后又因高宗讳构而复姓“句龙”。然结合句龙如渊先人墓志以及后世不同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证实句龙如渊本姓“句”,后因避讳而改姓“句龙”,从而可以得出《宋史》记载与钱大昕此处考异实为错误。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清时期,黄河下游防洪与京杭运河漕粮运输相互交织,水利事业成为经世要务,立足于治河保漕的政治现实,治水官员自发书写水利知识,水利机构编制制度依据,大量记载治水过程、规范漕运行为的河工漕运文献纂辑生成。河工漕运文献或抄最各类文书、档案、水利文献的类编成书,或在保留原文献上重刊、增修,其文本特征蕴藏治水实践中国家营造治水权威性与官员群体寻求决策合理性的主观取向,反映明清治水政治遵奉成法成例的政治文化特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历史是一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苍茫对话。人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增长见识的需要,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丰富现在的智慧。然而,不同政治势力往往也会通过历史书写来实现其不同的政治需要,这便使得历史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古代中越关系史,其中宋丁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学界对宋丁关系不甚关注,研究成果较有限,主要围绕宋丁关系的和平交往,代表中越两国在历史上的一段和谐关系展开。古代史籍的编纂经常使用编年记载的方式,史家更注重于记载事件,而非发现事件的本质。由于每位史臣对事件的认识程度不同,使得唯一的历史真实在诸多的史籍记载中变成了许多不一样的事件。因此,通过对中越史书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北宋与大瞿越的关系,无论是在战争或是和平友好时期,中越史籍对同一个事件的记载都往往存在分歧。大多数专论局限于双方关系,缺乏考察其他来自南汉、南唐、辽朝等客观因素对宋丁关系的影响。这使得10世纪的中越关系比较简单呈现单线的进展。本文在中越史料对比视野下,以丁部领称帝、南汉及南唐与宋丁交往等现象为中心,复原这一段生动及多变的中越关系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王符在《潜夫论·德化篇》中阐述“道”“德”“教”“化”在敦化性情、化民成俗中的不同作用,进而提出以“道德”为本的社会教育主张。道德与教化相比,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正如“民心”与“民事”一样,二者主次分明,各有其地位和特点。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人来说,君主及其官员承担着教化民众的重要责任。同时,执政者本身的品德言行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效果,故而君王当以古为鉴,效仿古圣先贤,以“道德”为教化之本,务必让人们忠厚正直、心性纯良,以拯救“衰世”之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封建社会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理学在两宋时期的理论阐释已臻于成熟,元代理学无需在理论及概念系统的创新层面着力,而是传承与赓续,使理学的发展与元代社会相适应,这决定了两宋理学的元代转向的形成。其特质是,在思想上不囿于以繁琐义理为表述对象,侧重将理学精髓融入民众生活,以通俗、大众的方式阐释与传播其致用性;在价值取向上更关注源自儒家教义的具有约束力的生活伦理,使之成为大众遵循的道德准则。元代理学是两宋理学从“雅化”走向“俗化”的分水岭,亦是其从“古典”走向“近世”的分水岭。两宋理学的元代转向具有深远的伦理意义,它确证了伦理认同作为元代深化中国认同的本质体现,延续了中华伦理文脉,促进了元代民众生活与伦理精神的同一性建构与个体道德自觉的最终生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摘要]苏轼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巨擘,也堪称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作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轼以儒为本,兼采佛道,构建了融会三教、兼容并蓄的学术体系。他对佛禅的态度,经历了“游禅”“近禅”“逃禅”“融禅”的心路历程。苏轼对佛禅亦信亦不信,非信非不信,信的是佛禅中与儒家相合的义理,而与儒家不相合的义理则不信;他在思维方式、思想资源上汲取佛禅的有益因素,并不在吃斋念佛、布施放生等仪式上纠缠其事;苏轼在人生困顿之时常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不免走进虚无缥缈的空幻世界,但当走出困境之时,他又回归儒家大道。苏轼学佛禅的目的,首先是借佛禅消解人生逆境与困惑,其次是汲取佛禅元素丰富和发展儒学思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儒家思想致力于在情感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一定程度兼顾不同社会等级群体的情感诉求的主导性的调节型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判断,我们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一种调节型的社会。然而这个通过调节型机制而一定程度缓和了内部张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正因此而陷入难以走出自身局限的困境之中,最终难逃一种政治的平庸。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河东盐务掣签图》是以清代同治年间河东盐务为题材的历史画卷,图幅绘制详尽,建筑标记明确,以写实的技法将河东盐务运作的场景详细地表现于画面。画者以建筑空间划分人物活动的布局,借叙事性图绘将河东“掣签”这一流程呈现于画面,反映了当时河东盐法道内的盐务盛景,从侧面映射了当时晋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及生产劳动。通过分析图像内容,解读河东盐务掣签详情,结合画面内容与款识对作画缘由进行考证和梳理;就画面历史背景做建筑探源;分解图中人物掣签活动,以究同治年间的盐务变革;试图佐证研究图像背后的历史学意义及文化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战事军费奏销属于清廷奏销制度的重要层面。道光六至十年,南疆平叛军需的银粮款项,由陕甘总督杨遇春依据两次军费支出,以“案”“册”字样,分正、尾题本奏销核实。受战时预算与实际开销中名目繁琐、经手人众等诸多复杂因素制约,不仅文献所载当事人给清廷不同部门的奏销数目与实录记录存在不一致,奏销时还存在着临时多变的特事特办、数目抵悟时流于形式的核查以及不了了之等情形。当然,奏销数额大于原额拨付,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凡此,对了解清代财政运转均有裤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本文借鉴《国富论》中对社会劳动的划分,从社会群体从事职业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清代中国的社会群体区别为生产性群体与非生产性群体;同时借鉴“广义功能性收入分配”的研究思路,利用统计与描述的研究方法,参考珀金斯对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数据的估算方法,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解读与引用的基础上,对清代中国多个群体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估算。本文认为,世界工业化前夕中国不同群体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启发当今社会要重视实体经济和保证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义图制是清代图甲制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清中后期施行于江南、江西的一些地域。现存徽州民间文献显示,义图制也曾对徽州地区图甲制带来影响,当地的急公户便是在义图制影响下出现的一种钱粮完纳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可能于清中叶兴起于休宁县,是在衙门陋规征派日益增加、粮户抗欠钱粮问题日益严重等背景下出台。急公户多由大家望族呈请成立,其运作方式与义图同中有异,大体结合了义图制与大户钱粮完纳惯例:一方面,它们在衙门立案,自行扫数完纳钱粮,这一面向与义图相近;另一方面,它们获得免纳公费的优遇,并常以甲户而非图为基本单位,这一面向又与大户相近。通过这种制度安排,粮户与衙门之间形成某种双赢关系,县衙有可能缓解粮户抗欠钱粮、钱粮完纳成数较低的问题,而粮户避免了书吏粮差骚扰的端,获得了免交地方公费的优遇,从而有可能将钱粮催征成本合理化。这种制度的兴起,体现了清代图甲组织变动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演进形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宋学”一词有多重含义,使用时需先厘清它是在何种意义上言说的,其语用背景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何在。大致归纳,以下三种情况最为常见:一是从断代意义上说,举凡有宋一代的学术文化皆可以宋学称之;二是特指以道统观作为骨架的道学形态,程朱理学是其历史叙事的主线;三是在方法学意义上所形成的、与汉学对峙的一套学术理念及其系统。这三种意涵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思潮变迁和时代因素;而对宋学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也寄寓了使用者特定境遇下的思想旨趣、学术定向及个人感悟。分析宋学的这三重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宋学,更深入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其后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