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现象及本质作深入思考、指导社会革命向前推进的重要文本。精神生产是宣传、思想、文化等精神要素在生产层面的具象化表现,对于社会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第一一节到一五节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化革命、文化性质等的分析,阐明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理论内涵,解释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动力、形式及时机问题,明确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主体及其发展方向,是对社会革命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性探索与总结。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深入分析毛泽东的社会革命思想,对于新时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基于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把理论讲深,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中认同理论;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动中把理论讲透,让学生在真切体悟理论的生命力中信仰理论;在理论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相互作用中把理论讲活,让学生在认识理论的指导力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践行思政课传递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实践智慧、奋斗目标。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时空结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结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时间呈现出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加大了数字资本家的时间权力,导致了社会时间的加速,深化了社会的加速生产逻辑,构建了数字劳动时间的快节奏,加速了数字资本的积累。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不仅深化了数字资本家对数字劳动时间的全面规训,而且强化了其对“非劳动时间”的隐性权力的构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构筑了“时空压缩”之态,导致了数字时空的一致性,达成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目的,从而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规训性和剥削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空间结构,促使社会空间结构获得了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极度压缩数字空间,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数字劳动的限制,这推动了数字劳动的发展,但也强化了数字资本的规制力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导致了数字资本的空间化,不断增强数字资本的空间辐射力,持续扩大数字资本的作用场域,深度规制数字劳动的发展图景。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扩大了全球的数字鸿沟,强化了数字帝国的空间霸权,导致了数字劳动的异化,进而强化了“中心-边缘”的空间生产结构,彰显了数字空间的非正义之态。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拜登政府“印太经济框架”的提出既源于美国加入CPTPP的意愿下降且政策空间不断缩小的国内现实,也与美国目前游离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之外的尴尬困境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开展对华地缘经济竞争以重新掌控地区经济秩序主导权的产物“。印太经济框架”在议题设置上主要聚焦新兴经济领域,谋求美国在关键领域的竞争中掌控主导权;成员构成侧重选取所谓民主国家进行合作,意图打造俱乐部形态的“小多边集团”;实施规则倾向高标准与灵活性相结合,构建由美国主导的亚太经济网络矩阵。尽管“印太经济框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实际效用尚待观察,但其背后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中国须密切关注并审慎应对。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数字政府的建设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数字平台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通过其标准化、共享性和服务导向的特性,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政府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引入“界面”概念建立交互媒介框架,突出数字平台与使用交互的核心关系,研究认为数字平台通过用户身份管理和交互流程优化,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作,并依据用户权限定制访问和操作规则,确保治理过程的透明与公正。但是数字平台的使用引发权力游移现象,部分政府权力逐渐转移至平台,形成了政府与平台共治的新格局。通过浙江省绍兴市Z基层治理平台的案例分析,展示数字平台通过界面设计实现权力的配置和治理。因此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时,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政府治理的特殊性,确保数字平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淡淡综合症”是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新型生活观,具体表现为青年群体在情绪状态上的平淡、在兴趣爱好上的寡淡、在社交活动上的冷淡以及在学习工作上的看淡.在主体需求、加速社会、多元思潮及新兴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淡淡综合症”迅速产生并在青年群体中“爆火”,在促进青年心理健康发展、构建青年良性社交活动、强化青年主流价值认同及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从提升青年素养、加强社会保障、强化价值引领、增强网络监管等多个维度出发,科学应对青年群体的“淡淡综合症”,共同构筑青年成长、成才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