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基层治理大局中更好发挥社会工作效能成为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整体演进和个案分析为切口,基于“统合治理”视角探讨党与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互构机制。一方面,作为自上而下的“统”,党组织通过资源的调动和适配,在社工站建设的覆盖、规范、提升三阶段分别以制度统领、规范统领和动员统领三层机制推动社会工作“行政—专业—社会”内在逻辑的耦合;另一方面,作为自下而上的“合”,社工站在承接党组织资源的基础上,以其自身能动性相继发展出理性接入、发展整合、有限合作三种应对机制,推动治理任务的赋能性转向和治理角色的综融性发展,进而对基层治理方法与格局进行有效补充。从经验看,社会工作发展坚持了化零为整、分步统合和有机联结思路,具有顺序性与交叉性特点,强化党的领导、回归社会场域、找到发展定位、推进专业化与本土化融合是社会工作后续发展的关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社区日常生活逐渐进入社会工作视野内,特别是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这样,社区生活秩序重建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使命。通过回顾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尽管1990年代之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在全球化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开始从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转向日常生活,并且把日常生活作为专业实践的焦点,但由于其秉持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导致不是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就是将专业实践知识神秘化,促使生活内涵出现碎片化和模糊化。对此,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站在方法论层面重新审视生活,走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将人与环境双向交互影响的生活整全性作为专业实践的基础,通过强调“情境中的人”的自主性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让中国社会工作深耕于基层治理的生活实践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的知识框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任务加重以及基层治理诉求提升,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尤其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由党统领社会工作。这样,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亟待回答的课题。通过梳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发现,党的社会工作主要从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视角审视社会工作,而专业社会工作主要从福利服务视角考察社会工作。在新时代促进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是党的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党的社会工作需要借鉴专业社会工作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践逻辑,将注重环境适应的“人在情境中”的基本 假设转变成关注现实环境中个人自主性的“情境中的人”,在促进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同时激发人的成长改变潜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便承担起“社会医生”的历史责任,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派。
分类: 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确立整体认识框架时,其众多细节、经验调查以及相关议题,能得到比较好的分类、阐释和呈现。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叙事方式、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对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拓展和补充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研究等五个层面,尝试确立社会科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认识框架。这五个层面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是农业文化遗产由局部到整体、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目标体系。从“以小见大”“取法乎上”以及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关系等汲取的理论养分,可以阐释和说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认识框架的方法论依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20 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共同体建设各要素和社区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治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和村民福祉三个方面测量社区治理绩效,并用社区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区公共性代表共同体建设所需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规范对组织治理绩效和村民福祉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邻里互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服务绩效,但在邻里交往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其对公共服务绩效的积极效应。邻里互助和村民福祉是负相关关系,线上交往会负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社区公共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尽管邻里社会资本的衰落会使社区治理绩效降低,但整合农村依然保留着的共同体资源,能够凝聚社区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和治理现代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工作逐渐深入,中国基层治理实践成为创新的重要专业力量,这种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开展专业服务的场景化问题解决的要求日益凸显,成为“高质量”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诉求。通过对这种场景化问题解决方式的深入讨论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工作除了需要走一条能够同时融合西方社会工作的问题解决和自我增能理论逻辑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之外,还需要吸纳中国文化中的自我舍弃概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助人”服务的自我增能延伸到“自助”服务的自我境界提升,建构一种能够提升人们场景理性自决能力的人与环境双向交流的辩证视角,使中国社会工作真正拥有以“助人自助”为目的,并且能够扎根于中国现实生活和文化精神传统的理论框架。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才能由模仿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走向探索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建立具有“实践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理论学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的整合方式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案例村庄位于华北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却形成范围巨大的聚居村庄,多姓杂居和旱作梯田的特性提供了突破血缘、水利、社会团体等维度理解农业社会整合机制的可能。研究发现,农业自身具有集体性和整合力,梯田形式的整体性、农业系统的公共属性以及细密延展的生产协作,将乡村社会编织进复杂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构筑了村庄整合的基础。本文进一步倡导将土地和农业纳入乡村研究的视野,并拓展“社会”的概念范畴,将乡村社会视为一个地域一生产-生活共同体。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